《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设计及思考

文 / 张海艳 责编 / 汪维波 2017-11-09 点击 16431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设计及思考

政治组  张海艳

一、课堂设计的思考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改已是扑面而来,政治的学科特点也明确要求以“立德树人”的目标。那么,什么叫“核心素养”,l立怎样的德,树怎样的人?现在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的角度已经非常清楚的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对于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我们的关注点则是怎样做好理念和实际教学的结合,达成教学目标。对此我一直有困惑,直到在培训中听到某位专家的一句话,深受启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就是学生走出课堂后,哪怕忘记了知识点,但还是能留下的、影响他的东西,就是核心素养”。

投射于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课堂要关注立意,进行统筹设计,而不能为了应对考试,不断强化学科知识!

反观于这次行知杯安排的教学内容,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只要知道取得收入的方式以及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即可,这一点,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在其中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理清各自的范围即可达成知识目标。

权衡后,我把这节课的立意放在了两个点上,以真实的情境作为载体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1、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创造自己幸福人生;2、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分配政策的变迁,理性思考,知道有国家分配政策的保证,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可以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取得收入,对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产生政治认同。

二、本课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1、小游戏导入:“根据提示,猜一个人”导入,4个提示词:女性、70后、南京人、有两套房

转承:猜不出来,是因为在外面的身边有无数这样的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用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创设情境:展示张老师的幸福生活,真实情境,呈现张老师的生活水平的变化,分享对幸福的理解

  3、由幸福生活要有收入,作为物质基础,推出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潜移默化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

  • 分:

 1、以“我这一家子”的工作和收入状况作为材料呈现,

   我:中学老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理财产品收入、工厂入股的分红

   姐姐:盐城电厂工人,月收入5000左右

   大哥:个体运输,月收入约7000——10000

   二哥:经营一家小工厂,年收入好多

   我爸妈:在我哥哥工厂做些会计工作,月工资3000。子女每月给的养老金2000元,国家发放的养老金每月210元。

问1:从张老师一家子的不同工作,你可以看出,在我国存在哪些所有制经济?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之前所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工作可以看出我国存在哪些所有制经济形式”推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请学生自学课本59-60页

   问2、小组分析交流,归归类,我的一家子各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并分享交流,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到分配的方式主要是两大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的分类在探讨中互助学习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看懂的不要教,老师再要在关键的地方点拨即可!

  1. 补充相关内容并增加辨析的内容

 关于按劳分配(比如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比如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类型、土地要素参与分配……)

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ƒ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经济当中?公有制经济当中只存在按劳分配?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范围适当的拓宽,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点,也增长学生的知识

 

第三部分:

表格形式介绍我国分配政策大事记

补充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

  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

问3:试一试,你怎么理解报告中的“坚持” 和“完善”这两个词?

设计意图:领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变化,国家分配政策的相应的调整,感受现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也要看到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思辨精神

 

第四部分:本节课知识回顾小结

由自身的实际经历和现行的分配政策作为背景,引导和学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愿大家收入多多,幸福多多,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 本课教后反思
  1.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在立意,在于通过情境潜移默化进行立德树人的渗透,是一节有目标和灵魂的课堂。
  2. 这节课的设计在教材知识的处理方面我没有按照书本的顺序,而是先创设情境明确分配方式,然后联系生活,分析这一分配制度的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有什么优点或不足。可以感受到,这种处理学生有点不适应,以后在备课时还需考虑第一次教新的班级的实际状况,这种打破惯性思维的方式需要一个长期贯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3、时间的分配要更科学而高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的时间并不充分,最后以老师的归纳为主结束,这一点有些遗憾!

 

心有多高,天地就有多远,以行知杯为契机,期待自己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关注立意。相信,只要有开始,一切都不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