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江湖
——《断魂枪》教学反思
张苓
《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篇幅短小,但写得十分精彩。 小说讲述了曾经叱咤一时的镖师沙子龙的故事。小说在故事叙事、情节构设、语言风格以及性格塑造方面都很值得称道。
可上的内容很多,而能上的时间有限。所以最后选择授课的重点在人物这一形象的内涵上的理解。这篇小说的难点在:沙子龙为什么不传他的绝学。想要解读这一问题就需要搞清楚小说所描摹的时代背景和其他的人物设置。因此,这节课我从开头的前三段开始,引导学生理解了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封建王朝的没落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其实是清王朝末期。沙子龙曾经引以为傲的武术“五虎断魂枪”成了无用的技能。而武术一度是中国的精魂所在,可见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一种病态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他的大徒弟王三胜、远道学艺而来的孙老者的逐一登场都对于主人公形象的理解起来烘托衬托的作用。所以课的第二部分是探讨了这两位人物。主要围绕“沙子龙为什么不传给两位”,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次要人物的同时,理解主要人物。王三胜的毛躁、粗俗,都只能让绝学成为他好勇斗狠的利器;孙老者虽不远万里来虔诚学艺,然他的固守与对武艺的不合时宜的痴迷,只能让绝学成为他装饰其门面的花瓶。所托非人,对于挚爱着自己武艺绝学的沙子龙而言是不会去将就的。
这样,讲授就自然过渡到对于结尾的探讨上。小说是写得很引人入胜,让学生分角色的扮演重现最后王三胜带着孙老者到师傅沙子龙处挑战的一幕,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将心比心,理解主人公沙子龙。
沙子龙是复杂的,他白天做客栈的老板,晚上独自练枪,两种身份,两种行为,这些矛盾背后有着浓浓的悲剧性。文章开头谈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环境。镖局在这一的社会里已不能经营,走镖的事业化成了虚幻;断魂枪再精湛和威风也抵不过外国来的大炮和火枪。沙子龙不得不改变自己 , “迎合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为客栈的老板、身体放了肉以及把断魂枪立在墙角。他只在晚间一个人时练枪来重拾曾经的辉煌,他的挚爱与孤独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而当他最终决定不传授枪法时,更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无比失落。
沙子龙的身上还有着难得的清醒。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评价沙子龙,“决计要刚毅地迎纳现实的轰击和毁灭 ,走上与心中的完美事事物 (虽然是历史性的 )共相厮守的终极之路 ,而把不尽的哀伤 、悲凉留给未达到相应顿悟的芸芸世人 ”。沙子龙的内心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绝学——断魂枪也不再适应于这个现代的社会 ,那么就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之中让断魂枪和自己一起进棺材吧 。在这一社会转型期,沙子龙表现出的清醒,甚至达到愿意被人误解、被人讥笑的地步。而这恰恰又是最可贵的。
这位清醒的带有悲剧感的老镖师,其身上很显然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曾总结和归纳了 “侠”之特征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焉。”沙子龙在面对徒弟王三胜的激将时,面对孙老者的不断逼迫时,他很坦然,和颜悦色的逐一化解。 在此过程中,沙子龙都坚持着以“不打”应对“打”。以“无招胜有招”可以说是武学至高境界,而沙子龙就是侠的代表。
可以说,沙子龙是清醒的悲剧侠客。他个人的坚守,其实是其精神的坚守。不将就、不妥协、不放弃。绝学也许无法传承,但精神不掉价、不苟且都是值得我们回味与敬佩的。
最后,我也补充了作者老舍先生在写作《断魂枪》时的时代背景,当时1935年的中国也是处在被日本侵扰,国家处于风雨缥缈中,原来的大国的优越感与骄傲变得荡然无存。作为一位敏感的作家, 老舍亲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 对当时国家不断遭遇不幸、人民贫困不堪和传统文化崩溃对人的精神和肉体所造成的痛苦体会尤为深刻。老舍作为一位出国留样过的旗人, 对包括满族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着客观、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创设了沙子龙这一悲情人物。相信是其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西方的强势文明给他本人视觉和心灵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下,一种忧患意识、反省精神的人物具象化。那声“不传”看似决绝的拒绝后,也有着对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自身强大的生命力的自信。
沙子龙的江湖不会因环境而消失,一个人也能千军万马,如果心中有枪、有这份坚持。这就是我在授课后对这篇文章的一些个人的体会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