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平庸作庸常
——《断魂枪》教学反思
徐雁
因为赛课,深读《断魂枪》,很喜欢老舍的这篇小说,体量小,肚量大,有东西可挖,也适合同课异构。
掩卷沉思,教什么?我选择了情节上的“疑点”和主旨上的“难点”。情节上,学生读完文本,自然而然就会生疑:为何不传?而主旨上,这篇小说是意蕴丰富非常厚实的,学生很难一窥全貌,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
接下来就是怎么教的问题?近一两年的教学中,越来越觉得问题设计与文本解析的重要性。文本解析是教师的基本功,字斟句酌由浅入深的读懂、读通、读透,让教学的生发点从文本本身出发,而不是“凭虚御风”。而问题设计则是教师帮助、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好的问题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动起来。因此,在《断魂枪》的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这两个要素。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问题设计步步高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整体感知、文本研习、主旨探究。这三个环节本身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而后,在每个环节,进一步精心设问。比如整体感知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问,请同学说说看,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也是一个暖场热身。学生读完文本,基本可以说个大概,互相补充补充,说得好不好都无妨。第二问,断魂枪全名是什么?五虎断魂枪。补充说明这既是一条枪,也是一套枪法。“枪”在古代其实就是矛,它在十八般武艺当中是比较难学的,所以文中有句话叫“月棍年刀一辈子枪”。这个问题算是文化常识的积累。第三问:这么难学的枪,沙子龙玩得怎么样?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对沙子龙的武术功夫,几乎全是虚写。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所谓“真人不露相”,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武术达到了最高境界,就如同古龙笔下的“无招之招”,是只可意会,无法用“一招半式”去言传的。这个问题是个铺垫性问题。由此,引入了文本研习的重点问题“为何不传”。
如果直接问“为何不传”,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散漫,难以集中,难以真正的紧扣文本进行分析。于是,在这里,我将问题分解为三:第一问:枪法如此了得,武艺如此高强,按常理,应该像孟子讲的那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培养一些徒弟,不让自己辛苦练就的武功失传。但是,当王三胜、孙老者提出求教的要求时,沙子龙都拒绝了。如果你是沙子龙,你愿意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笈给王三胜、孙老者这两个人吗?学生讨论时就必然会找到相关文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第二问:除了无人可传,还有什么原因让沙子龙坚决不传?有一些学生很敏感的找到了个别句子,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个客观因素。第三问:坚持不传的沙子龙能真正放下他的“断魂枪”吗?从而引出对沙子龙内心世界的分析。之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不传”,表面上是由于“无人”或者“无用”这些客观原因,实质上是因为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观情怀。
而此后的主旨探究我也设计了三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层层推进:第一问:沙子龙意识到了这个时代变化没有?他有办法改变吗?没有办法改变,又放不下,这就无奈而痛苦了。由此引出小说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很多时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个人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沙子龙,当年叱咤风云,现在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把他从叱咤风云的神枪沙变成一个躺在床上看《封神榜》对着客人赔笑的沙老板,好像是闹着玩,作者传递出深深的无奈、悲哀。所以,老舍写作这篇小说首先是想传达一种对个体命运的思考:英雄失路的无奈。第二问:老舍对自己的这个短篇小说十分自信,他说:“我相信,这个短篇,虽然那么短,或者要比一部长篇更精彩一些。写小说,我以为,不怕馅大皮薄,而怕空洞无物。”小说虽然只有六千字,但内涵很丰富。那么,老舍讲这个断魂枪的故事,他关注的仅仅是个体命运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参考第3段,可以发现,断魂枪是我国传统的武术,断魂枪的传与不传其实关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第三问:老师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如果把第2段删掉,小说依然很连贯很完整。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学生朗读讨论后,会发现:这一段描写的是清朝末年,列强入侵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面对先进的外来事物,强势的西方文明,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而作者写作本文也是在1935年,也是一个异族入侵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的民族该何去何从?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而醒来以后,我们的民族该如何转型,这里作者给我们敲响警钟。至此,小说的主旨就凸显出层次来了:英雄失路的无奈、传统文化的反思、民族转型的警醒。
二、文本解析句句酌
虽然网上有对文本的各种解析,但是我始终认为,可以参考借鉴,可以“六经注我”,但一个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必须要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理解或个性诠释。
比如说:“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这是解读文本时候绕不过去的一句话,需要仔细理会,字句斟酌。其实沙子龙摸枪的场景、心境其实和辛弃疾看剑颇为相似。于是,通过迁移,学生明白,辛弃疾虽然驰骋沙场,立志报国,但是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对于辛弃疾而言,这是回不去的沙场秋点兵。沙子龙虽然一身武艺,现在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于他而言,回不去的五虎断魂枪。“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这样的语言表达很有意味,学生不留心可能稍纵即逝,需要好好揣摩品味。
再比如说,文中的倒数第二段: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这和前面在夜间“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是不同的,节奏上更急促,情感上更激烈,像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什么情绪?“叹一口气”,英雄末路,今不如昔,而且倍感孤独,无人能懂。微微一笑呢?释然,林忆莲曾经唱过一首很红的歌,里面有一句“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我想,沙子龙在看枪的时候就有这么一种“至少还有你”的情怀,虽然武术辉煌的时代过去了,虽然身边的徒儿们离开了,至少还有断魂枪值得我去珍惜,可以带给我慰藉。即使时代变了无用武之地,我也不会任由断魂枪沦为街头杂耍,我要留住断魂枪的魂。
再如“要把断魂枪带进棺材”这一句,大多数人注意到了沙子龙态度的坚决,但是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字里行间还有深意:一个人会把什么带进棺材,肯定是他最珍贵最看重的东西。蒋介石去世以后,宋美龄把《圣经》放在他的棺材里,为什么,这是他一生的信仰。对于沙子龙而言,断魂枪就是他一生的信仰,就是沙子龙的“魂”。
而对于孙老者,不少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诚求教的武者,可是,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其实不然。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第一处是作者借王三胜之眼告诉我们这是“两个老人”的会晤,王三胜心里最急切的事情是:希望两个老人立刻交了手。作者是在提醒读者,没有人会把孙老者的登门当成是拜师求艺,包括王三胜。第二处是“孙老者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完全没有求艺的姿态。第三处是听完沙子龙客气的半带歉意的话语,不由说出:“我来领教领教枪法!”而且,在下文叙述中,还再一次重申,因此,孙老者的来意很清楚,不为讨教枪艺,而是登门叫板。此后,孙老者又一次不怀好意的说出“教徒弟不易”五个字,这无疑是在讽刺沙子龙授徒无方。第四处是“领教枪法”未能称愿后,孙老者深深地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至此,孙老者仿佛“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他这次来的真实目的是“比武”,退而求其次才是“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教师上课也是如此,“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反思这节课,自己在挖掘、解读、阐释文本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也上出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解读文本时候形式也相对从前少了些拘谨:可以引用名言,可以借用歌词,偶尔秀个段子,又或者场景迁移,等等。而不足也很明显: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有些环节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于是,课堂少了些“引”的悠游从容,多了“推”的急躁冒进。
一篇《断魂枪》,一堂销魂课。
过程之中再次深切体会到:上课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才能收获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酣畅淋漓。过程虽很煎熬,但是回头看,让自己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恰恰是这种备受煎熬的课。
那么,常态课呢?虽然一样的认真对待,但是,上着上着,常态课就变成了“家常菜”,信手拈来却也乏善可陈。久而久之,课堂高度渐渐沦丧,教师也陷入平庸的泥沼,甚至浑然不觉。而赛课不一样,要求不同,期许不同,准备的周期与力度不同,仿佛在筹备年终晚宴,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亮出了各路绝活,端出了拿手好菜,于是,平庸闪躲,惊艳袭来,于是,异彩纷呈,好课迭出。
是的,“平庸”不该成为我们的标签,平庸的课也不应成为我们的日常!记得老曹曾说:“一个老师,一定要上几节让自己真正满意的课,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回头想想,这或许就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根本原因吧。
所以,莫把平庸作庸常,是这次赛课自己最大的感触。如同橄榄,如若不压成渣,它就不能出油,好似葡萄,如若不投入醡,它就不能变成美酒。而课堂正是这样,没有打磨没有煎熬,又怎会精彩?因此,在寻常的日子里,扎扎实实的打磨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上好上漂亮,不断的锤炼和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老舍在《大地龙蛇•序》中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有它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文化如此,教师成长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