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李建伟“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7-11-21 点击 9646

传还是不传,还真是个问题

——《断魂枪》教学反思

李建伟

阅读完《断魂枪》,沙子龙的“不传!不传!”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作家老舍先生用了这么多铺垫,“五虎断魂枪”眼看着就要在我们面前行云流水般展现了,没想到,沙子龙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却孙老者的来意,硬让这种独门绝技跟他一起进棺材。真让人唏嘘不已,呜呼哀哉!

其实,他平时所照顾的那些所谓的弟子们都想见识见识他的真功夫,孙老者不远千里,不顾形象也是为了这门功夫,而沙子龙却刻意让这门功夫失传,难道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赏么?毕竟深夜里,他关上门,64套枪法还是夜夜要完完整整耍一遍的,一个凭借功夫叱咤风云的“一代宗师”甘愿让这套功夫消失,实在不好理解。

小说开头交代了背景: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让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走镖已经没有饭吃了,为了生存,必须迎合时代变化而改行,由过去重然诺的镖师一夜之间成为以赚钱为目的的客栈老板,难道说沙子龙决意转行?难道这意味着不必要谈论过去的经历了,和过去说再见,武术派不上用场的年代里,只能忍痛割爱,另择它路?

可是为什么还给自己预留三间房子供自己练习枪法呢?白天不谈武功晚上狠练枪法的沙子龙是何用意呢?他内心里很纠结么?是痛苦的接受现实还是深深的怀恋风光的过去?

另外,自己手底下多多少少有几个弟子,表面上是师徒关系,平时关系还是不错的,沙子龙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毫无怨言,徒弟们在外头说一些无伤大雅的夸张的话也不去纠正。而大弟子王三胜那么的热爱功夫,还靠这个摆场子,长脸涨人气甚至赚小钱,他都是默认的,为什么不给他这个武功呢?

孙老者简直就是个武痴,走路时奇怪的姿势,原来是查拳里的出招时的样子,提到断魂枪如同致幻药一般,不顾他人笑话,和一个远不如自己的人较量武功,其实就是想去学一套沙子龙的枪法,这么着迷于此,可是,沙子龙却不愿意传给他,沙子龙还在等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去构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首先要带着学生一起梳理小说的情节,自然地引出人物,通过研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来理解王三胜、孙老者和沙子龙的性格特征,还要理解小说是如何写这些人物的,对沙子龙这个主要人物又是怎么写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理解沙子龙不传武功的意义?教学难点是老舍为什么要这么写?

授课过程中,小说的基本情节让学生来概括,学生回答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粗浅。我在旁边提醒他们,情节里面要包含背景,还要包含出现的人物,事情的经过,有故事的起始、高潮和结局。这番提醒之后,学生的回答就踊跃多了,纷纷抢着提炼概括,能感觉到,课堂气氛预热成功。

而在人物性格概括上,我的要求是尽量简短而全面。就刚才情节概括时出现的几个人物,我以王三胜为例,让学生去概括他的性格特征。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的性格是唯利是图,我问还有么?他想了好久,摇摇头说没有了。一脸很无奈的表情。我一愣,接着请他坐下,并说这个词应该是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或者是第一印象,应该还有更复杂的内容,那该怎么概括呢?

我让学生去想,该怎么去概括。有学生在底下悄悄地说,要去文中找,我马上请他回答找什么,并表示非常欣喜他的发现,说这就是珍贵的思想火花。他说要找描写他的文字,我继续请他说哪一方面的描写文字,他试图说的很完整: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说这孩子很棒,知道小说的人物性格来源于作者笔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内容,从中提炼关键词,整合信息,渐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连续请几个学生综合回答,最终得出王三胜这个人是一个有点功夫,唯利是图,虚荣,甚至比武中有点狠毒的一个人。不错,照这个思路,继续概括孙老者和沙子龙的性格,渐渐地,结合原文,朗读原文,揣摩原文,这些人的性格渐渐的清晰了,孙老者是一个热衷于各类独门武功的武痴,沙子龙是一个武功超强而又有自制力的“一代宗师”,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学精神的精髓,重然诺,善良慷慨,为人敬重,德艺双馨,他的性格来源于文中的语言对白,动作神态,心理刻画等等。这种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我想应该在学生心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了,课堂气氛渐趋高潮。

接下来,如此精深高超的“五虎断魂枪”竟然被这么一个英雄给带到棺材里去,到底是为什么?老舍为什么要这么写?

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了几次“不传”,学生说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四次,看来沙子龙态度很坚决,先去看看,五虎断魂枪有没有市场,时代背景决定着冷兵器抵不过热兵器,不如与时俱进,这套枪法没有必要再传下去了。

那么有没有合适的人传呢?

王三胜显然不行,他只注重武术的噱头,是捞钱的工具,甚至在人品上都不合格,无法继承;孙老者本身武术功底很深厚,但只注重“技术”层面的精进,而无必要的担当和为人敬重的大义,同样不能挑起中华武术魂的大梁。

不传能看出,沙子龙对这套枪法的珍重和坚守,也是中华武术精神的坚守,不传正是作者老舍传达给读者的一个完整的沙子龙的形象。

再继续深入下去分析,老舍笔下的断魂枪也只是一个侧影而已,因为不难想出,作为习武招式和所谓国粹的断魂枪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一个,好比其它如雕刻、图画、建筑、制铜造瓷,它们凝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和审美特色。一代宗师沙子龙等人为代表的身上的文化品格是以儒家完美的道德人格与顺应自然的道家精神的合一体的,它是以内在的道德超越性与外在的超俗、不为外物所滞来谋求最终的自由与和谐的。中国古代君子中的说理想人格,是集刚毅、勇敢、忠信、仁义、无私、宽容、智慧于一身的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完人。

显然在这里,孙老者的率直峻急是不符合这种形象的,他太急于争“天下第一”、“武林盟主”的地位,不懂得真正的习武精要在于“不争”。况且中国向来有五行相克,生生相克的说法,“五虎断魂枪”即使学到了未必不会乱了孙老者自家查拳的阵脚。所以孙老者在沙子龙眼里不能算作真正的继承者,就武艺而言,他和沙子龙处在同一层面上,是“枪法”的拥有者,不必传。就文化精神而言,孙行者实质上学到的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皮相。

但最后有了沙子龙的当头棒喝,我们希望孙老者们领悟到了:沙子龙的“不传”实是真正的“传”!我们也领会了老舍这个文学大师的良苦用心:完美人格正是以“不传”才得以完美呈现!

时间有限,最后这个环节显然没有在课堂上充分展开,但是紧急关头,我还是带着大家进行了最后的思考,燃点爆发,学生争相发言,但也只能匆匆结束,不过,这节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有情节概括的方式和要点,有分析人物的方法,还有要去试图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和动机,来更好的理解人物。

但也有很多的遗憾,长文一般要求细教和选择性的教相结合,细教我做的不够到位,仅仅就王三胜的语言描写部分和孙老者的动作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它部分能涉及的基本上一句带过,感觉实在匆匆忙忙,贴近文本教学的意识还不是那么浓厚。另外,学生的回答方式单一,有问必答,而不是充分讨论后,形成一个个漂亮的精彩的逻辑性强的答案,这是我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小,实在是一大遗憾。希望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加以改进。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让遗憾变成自己成长的动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