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教学反思
王娟
“行知杯”教学大赛,又一次拉开了帷幕。今年初赛的篇目是著名文学家老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虽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参加比赛的确很辛苦,但是想到由此获得的满满的收获,心中不禁还是甜的。
收获之一,我走近了《断魂枪》。《断魂枪》作为老舍的代表作,这是每一个学中文的人都很熟悉的。大学时,也读过这篇文章,甚至考试的时候还考过它的鉴赏题。但缘分还是浅了些,彼时都是一面之缘,从未和这么经典的文本促膝长谈过,一直也是引以为憾的。终于,这次教学大赛,给了我一个机会,或者说是逼着我对直面这篇文本,真刀真枪地与它擦出了火花。
为了更好的设计教学环节,不二的法门是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一次次地皱眉思索,一篇篇地查找资料印证。终于,从文本中走出,我惊呼:老舍真是太厉害了!生动传神的场面描写,摇曳多姿的人物形象,富有神韵的丰富描写,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深刻体悟,以小见大的展示技巧,在这短短五千字的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大师毕竟是大师!
深入的研读让我读出了很多,但教学毕竟不是自己读,而是带着学生读。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把自己获得的许多内容择其重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只能是在40分钟内,这成为了我苦苦思索的难题。哪些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哪些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需要我的帮助?哪些比较简单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怎样衔接?各部分的内容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吸引学生?我把我所拥有的文本知识和感悟一遍遍的筛选,最终有了最后成型的教案。
根据我的预设,这篇文章我主要抓一个形象和三个短语或句子。它们分别是主角沙子龙的形象、题目断魂枪的意蕴、开头和结尾句的意蕴。我希望能够借这四点来支撑起我整篇文章的教学,预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紧凑而又有生气的。最终我的目标是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挖掘到文本背后的所蕴含的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的无奈,以及老舍先生身上深重的末世情节。
下课铃响起,书本合上,该轮到我“断魂”了。
这节课基本上我完整地完成了自己预设的目标,但是结合上课的感受,尤其是王夫成老师、赵亲发老师二位评委的指点和批评,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课程设置上和认识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内容不够精简
这节课后面半个部分有点赶,原因是前面有些设计明显有点多余了,自己上课的时候感觉就有点不对劲,课后赵亲发老师更是明确地给我指了出来。主要多余的地方是对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形象的讨论,在这一块,费了不少篇幅和时间。其实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为了给后面沙子龙为什么不传作铺垫的,是怕学生后面那个大问题回答不好,先给他们扫除一些障碍。事实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其实在回答后面的为何“不传”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人物形象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我刻意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反而是浪费了时间。反思造成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对于学情的掌握不够充分,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积累。
二、教学不够贴近文本
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备课时就能隐隐地感觉到,但是苦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王夫成老师一针见血地给我指了出来,他指出我的解读一直是在文本上空滑行,并没有能够找到真正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文本中的点,这使得课堂气氛一直不温不火,热不起来。比如说人物形象部分,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句子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有点像高三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带着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进一步吟咏品味表面的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比如说王三胜和孙老者,两者比武的场面就是很好的挖掘点。再比如说结尾两个“不传!不传!”该怎么体会背后的情感,该怎么读出情味来,都是值得带着学生一再反复的揣摩的。如果有了这些内容势必学生会振奋起来,会更仔细地揣摩文本,更深刻地进行思考,而这些都很可惜地被我滑过去了。
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困惑经过两位评委老师的指点顿时茅塞顿开,如同醍醐灌顶,也使得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现在所犯的错误很多源于平时教学中的怠惰,对于很多值得钻研的地方有时候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浅尝辄止,不够大胆地去尝试钻研,久而久之,懒惰的思维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所以这次比赛,虽然只是一次比赛,结果并不重要,但却狠狠地为我敲响了警钟。唯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思考钻研,在这样的比赛中才会有比较好的发挥,才会有更让自己满意的表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