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学校给我这次机会进入到“行知杯”复赛,通过磨课、初赛到再磨课、复赛,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名次,更多的是对教学和课堂有所感想。朝花夕拾,回顾整个过程,感悟如下:
一、注意触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激起学生好胜心,让学生有一种挑战的欲望。从而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并且在此中感受到快乐,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学生对政治有畏难情绪,怕听政治课,总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若提供给学生的是一道智力题,学生就有强烈的兴趣,有一种非找到答案不可的欲望和决心。那么,我们学生为何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对待我们遇到的学习问题。像对待智力题、对待玩游戏一样对待它们,像侦探破案一样对待它们。这样,已知条件即是线索,我们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就是你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学生不仅能激起强烈求知欲望,并且能乐于学习。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都得到大大的提高,使教育真正能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而不是越学越糊涂。
那么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态度,智力题学生之所以感兴趣,我想最主要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中具体问题。所以,我们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提问题方式。比如本节课所要探究的知识点之一就是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比较,如果简单直白地让学生看书后自行归纳三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本质,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知识结论。但是对这三种分配方式背后所联系的情感态度就缺失了,无法体会到“平均主义大锅饭”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所造成的危害,也无法真正理解“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才应有的分配方式。所以为了能让知识、情感和态度三维目标统一。我设计了“什么样的大学录取方式最适合”这一探究问题,从学生切身利益─上大学这一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样就做到寓教于乐,学习也就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注重师生之间合作,共同探究
曾经“立足大纲,突出双基”的政治教学,而今已被新课程三维目标所取代,通过实践,本课达到了有效性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的落到了实处。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较好的实现了三维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主体”和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其生活中去的教学新理念。
对于“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多种方式参与分配”这一知识,书本仅仅一段话两百字,但是学生对于如何区分不同生产要素以及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却含混不清,因此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家庭收入的状况,以及还有哪些可能形式增加家庭收入,这些收入属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明确分配制度;最后,通过展示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另外充分利用我校的多媒体互教式课堂教学平台,利用iPad来进行教学,实现师生知识联动,动态展现课堂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使学生探究过程更清晰、直观,也可以弥补黑板书写有限,生生之间无法分享彼此观点的不足。很好地借助多媒体互教式课堂教学平台,来进行知识的分享,是值得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贯彻的。
三、明确目标,加强反思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意义,我曾经尝试过多种可能的方式,但是总是不尽如人意。“行知杯”初赛时,我在政治组同仁的指导下依据从“矛盾的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认识顺序,设置了让学生举例归纳的问题,从而得出我国分配制度的意义,教学指向性明确清晰且流畅。然后初赛结束后,本组张胜余老师则对我说,虽然学生举例归纳,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归纳其实是流于表面的,更多地是依赖于书本已有知识的呈现,甚至是应付老师的问题而不得不做的姿态,知识是传授了,思想却缺失了,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这一分配制度对其自身和家庭的影响。因此我对这一部分内容又进行了反思,重新构架了探究问题,并且与本组老师进行商讨,确定了从马云、许家印、任正非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结尾加以反思,老师再给出此故事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老师的适度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确现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再让学生去分析身边事例,回归学生生活。这样一来,人性养成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都非常到位,是本课较为成功的亮点。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师的教学水准才能上升,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本次的“行知杯”赛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必要性,如果说学无止境的话,那么教学同样无止境,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