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之五 编者按:本期关注“翻转课堂”与教育观念变革的关系。“翻转课堂”就其自身来看,可能会有兴衰演变,但无论其何去何从,教师都不妨将之作为一个契机,进一步深入思考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问题。尽管“翻转课堂”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跟进。本期专题讨论了“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之处,也展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与操作注意事项。希望“翻转课堂”话题讨论,可以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变革带来一些启示。 除了课堂结构 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湖北省来凤县民族小学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该县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专项资金,为县民族小学和实验中学配备了一批平板电脑。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如何应用平板电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唐孔琪 摄 “翻转课堂”传至国内,一些教师积极参与,进行探索实践;一些教师借口没有条件,等待观望;而另一些教师则持反对态度,以为不合国情、校情。在我看来,面对众说纷纭,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重新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师方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改变课堂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影响功能,同样是碳元素,由于结构不同,在自然界中生成了柔软的石墨和坚硬的金刚石。今天,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必然影响到课堂结构改革。“翻转课堂”借信息技术之力,重构教学流程,改变教学结构,凸显“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更核心的地带。从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来看,“翻转课堂”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机制。 主动学习。以温州二中八年级科学课《气温》的“翻转课堂”为例,前一天,老师将预习材料、微课程视频、课前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家自学,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传到“师生互动”平台;课上,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达成学习目标。 “翻转课堂”改变的不仅仅是流程,更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上海曹杨实验小学的科学课上,学生四五个人一组,领到学习任务单后,每组留下一名学生在教室里借助平板电脑查阅资料,其余同学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访他们需要了解的树种,把相关资料拍下来传回教室,教室里的伙伴则根据收到的信息,与网上相关的树木图鉴进行比照判断,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这样课堂就不再限于教室,求知不再止于听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互动学习。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参与式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传统教学缺乏的正是有效的讨论和交流。目前基础教育课堂中边讲边问的形式正在取代灌输式的讲授,但顾泠沅先生在对一堂几何课的观察与研究中发现,课堂提问仍以记忆性问题居多(74.3%),学生齐答比例很高(41.9%),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这种被教师普遍使用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因为缺乏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急促的高控制性环节而变得快速、肤浅和表面化。“翻转课堂”恰在这个关键点上进行了改良,为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力争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1973年在《每个孩子都能学会掌握》一书中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的学生(90%以上)都可以达到掌握水平(得5分)。但传统教学在“统一进度”的制约下,无法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所谓“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笔者认识的一位八年级男生小张过去经常考试不及格,实施“翻转课堂”后,他利用课间、午休等时间反复看微课,次数多了,理解了,成绩也就慢慢提上去了。现在,能考到七八十分。“看不懂的,多看几遍;或者停下来,想一想,问一问”,这样的学习状态是在传统班级授课形式下无法实现的。 “翻转课堂”为学生的差异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还照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上海静安区小学“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项目的一节“委屈”课上,教师考虑到学生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同一故事视频提供了“男生”和“女生”两个版本,避免了学生作为异性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的问题。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些学校的英语课,根据教学任务,学生有的由老师用教科书面授;有的用平板电脑,看教师定制的微视频;有的打开类似网易快译通的软件,看图解、听读音;有的用QQ、微信与同学聊聊教学主题,或向外地甚至国外的同伴、师长求教。科学课,学生围绕教学主题,打开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之类的专题网站,搜索相关知识;也可以登录到世界顶级大学的网站,如北大、哈佛的虚拟实验室去看相关的实验。 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针对“被动、高控制性、无法顾及学生差异”的教学弊端的反思和改良,“翻转课堂”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凸显“主动”、“交互”、“差异”等教学本质和规律,推动了课堂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还有什么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更具价值的呢?因此,在我看来,“翻转课堂”适用于中小学的所有学段、学科,涉及的具体操作问题值得我们努力去实验探索。但如果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审视,固守“以讲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教师首先应转变对学习的认识,学习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理解、运用、在交互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习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经验、批判反思。“翻转课堂”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不是外加环节,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负担,更不是利用技术强化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控制。 教师还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应该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承担责任。没有自主学习的体验和实践,不“呛点儿水”,学生是长不大的,也无法学会学习。教师要积极思考以怎样的内容、形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维持者和激励者。因此教师应更准确地把握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和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借鉴、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翻转课堂”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比如,微视频不一定非要自己制作,互联网“云”中的文本、课件、视频、讨论都是教学的资源;学生自学不一定都在家里,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都可以是学生学习的舞台。如果我们忽视对“翻转课堂”内涵、价值的审视和把握,囫囵吞枣地盲目效仿,就会迷失于技术或者表面层面,一时热闹,终归沉寂。(作者麻晓春,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30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