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追求至臻至善的教育境界
【刘金水】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唤和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尽管当时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事,但面对中国多制造、少创造、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现实,校长的良知和责任告诉我,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应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点什么。因此,早在2002年就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从此便开始了创新教育的自觉求索。
【陶继新】其实,高中生中就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质,只不过平时教学中,教师没有着意开发这种潜质,抑或无意间扼杀了这种潜质而已。要想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相信高中生的这种潜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切可能。您2002年就提出“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可谓富有远见卓识的眼光。
【刘金水】虽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应该说当时也是一头雾水。创新字眼虽已如雷贯耳,可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和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对我们县域学校来说实在太陌生了。但强烈的使命感在驱使着我,我主动翻查有关资料,学习有关创新知识、主动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从德育工作、教研教改、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着教育创新的尝试。应该说,当时学校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不乏创新的举措,也确实推动了各方面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如“一课三模”、“理论成果转换为教学实践”的探索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陶继新】开始一头雾水,还是坚持尝试与探索,真是太可贵了。你们不怕失误与失败,而是从失误与失败中总结教训,逐渐地清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方略与途径,并在学校的很多领域开始了探索。于是,创新给学校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也让学校的面貌发生变化。
【刘金水】求索了两三年后,虽然有了诸多的收获,但对于培养创新素质,却没有从学生身上看到具体的成效,许多措施颇有隔靴搔痒之感。这时,越来越理性的我已敏感地意识到,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亟需找到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专门路径,于是从2005年10月起,我们便聚焦到了科技创新发明的教育上。
【陶继新】一般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情,可是,纵观目前全国一些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高中学生不但有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且对此有着深厚的兴趣,有着很大的潜力。当这种科技创新能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诞生很多让大人都惊诧莫名的科技创造来。而高中时段有了这种科技创新能力,还会为其未来科学创新良好的基础。
【刘金水】经多方了解,创新发明专家举办的专题讲座反响很好。于是,没有丝毫的迟疑,我亲自走访科协科技部门,拜访有关专家教授,盛邀他们担任客座教授,来校设计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六个实验班300多名优秀学生进行先期试验。为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我亲自动员,以行政推动,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坚定不移地进行实验探索。
【陶继新】您的决心与雷厉风行,让你们学校的创新实践活动迅速步入了正轨。当时,这样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以至反对,都在抓高考,你却搞这些与高考没有任何关系的创新,确实是需要勇气的。
【刘金水】没想到的是,开始时学生们只觉得好玩有趣,权当消遣,但第二节课时,学生的创新火花就开始迸发了,创新的兴奋、好奇与兴趣很快激发起来。20余堂课下来,竟产生了1700多项创意。为了激励学生,我们联系专利事务部门将好的创意制成专利文本,竟有100多项被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受理;将好的创新方案制成实物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创新大赛,竟拿回了省一等奖;将该活动作为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创新大赛,竟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这一下,极大地震撼了四中的领导、师生乃至家长。
【陶继新】这一束束创新的火花,如果没有人去点燃,就有可能永远处于熄灭状态。相反,当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创新的思维则全面打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潮。当学生的创意一个个诞生,并在一个个大赛中获奖的时候,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果,还有莫大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这些,又会转化为更具创新思维的品质,以及更有生命活力的学习热情。
【刘金水】面对喜出望外的成效,我们没有犹豫: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学生分享。2006年9月,学校将创新教育确立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四个人人”的目标,那就是人人接受创新教育,人人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人人学会创新思维,人人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并坚持聘请专家与自我培养教师相结合,选聘有创新特长的李昌旺老师跟班听课,先做学生、辅导员,再做先生,他很快成长为享誉全国的创新专家和名师。为确保创新教育健康持久的开展和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实验与研究并举,以“普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与模式研究”、“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成果推广”等为课题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实现了实践成果与研究成果双丰收,先后获得了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门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三等奖。
【陶继新】科技创新初战告捷,旋即在全校铺展开来,每个学生都进入到了科技创新的行列之中之后,科技创新就又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科技创新形成了一个人人关注的场域后,即使平时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进来。而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不但可以让学生创新出一系列创新成果,还会因其创新品质是可以迁移的,科技创新中有创新思维品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照样有创新思维品质。这样,学习成绩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刘金水】面对学生无穷的创意和奇思妙想,面对着专利证书、获奖证书雪片般飞来,我们自然无限地欣喜。但在20多万个创意、4000多项国家专利、400多项创新大赛获奖面前,我们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我们没有陷入眼前功利的陷阱,把创新教育的价值诉求定位在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定位在了受益于每一位学生上;我们清楚,不会人人都成为发明家,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需要创新意识和精神。我们没有自视高明,得意忘形,我们知道学生本来就具有创新的潜能,是我们通过创新课和创新实践活动,唤醒、激发和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不是我们让学生凭空产生了创新能力。面对着显赫的成果、社会的好评与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的宣传,我们没有因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浅尝辄止。理智告诉我们,创新远不会这么简单和肤浅,高中的创新应有更大的作为。
【陶继新】看您上面谈的话,让我对您更加敬仰。当不断取得成绩的时候,不清醒者有之,忘乎所以者有之,骄傲自大者有之,可是,你们却不是这样,而是理性地分析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所在。更重要的是,不将重心放在获奖的多少上,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获奖是当下,而思维品质的形成不但会有利于当下,还会有利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卓越的校长,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始终要将孩子一生的发展放在心中。
【刘金水】于是,我们将之前的探索归纳为创新教育的入门阶段,在认真归纳创新教育入门流程(了解创新,给学生以创新的自信;发现课题,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尝试创新、使学生形成创新大脑)深入扎实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又开始了创新内容、领域、路径的深化探索,将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其实践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性,从而又开创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复杂创新能力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2008年,又将“萃智理论”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准专业创新能力。
【陶继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你们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系统工程。这令我想到,当很多人在谈创新教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如此系统地进行过科学的研究呢?这当是一种研究品质。做任何事情,不是取得一些成绩就津津乐道了,而是还要探究是不是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是不是可以向纵深延伸,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你们的研究,给予了一种肯定的回答。
【刘金水】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实践中,渐渐从学生创意领域的狭窄性和许多创意的肤浅性,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生活经验与爱好兴趣实在太贫乏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养,必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大的课程体系支撑。从2008年起,我们先后开发形成了由五大校本课程组成的创新大课程体系,那就是以“育德修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以“学科实践性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创新源泉;以“个性化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以“人生规划课程”引领规划学生创新人生,“创新教育课程”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陶继新】五大课程体系构建得好!比如育德修行课程,看起来与创新品质的形成关系不大,其实,没有人格的修为,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一个有着高远志向、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奋斗终生;相反,一个没有品位、意志薄弱的人,尽管当下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未来却有可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刘金水】毋庸讳言,自2009年起,创新就已经成为我校享誉全国的办学特色了。但是,我清楚,国家课程的学科教学在学校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如果办学特色不能体现在学科教学中,那它充其量还只是个特色项目,不能算是真正的办学特色,更不能谈是什么创新文化。因此,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强化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和历练创新能力的跑马场,建设起创新型课堂文化已迫在眉睫。于是从2011年起,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为指导,建构起了以学案导学为引导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使探究与对话、自主与合作、预设与生成了学生学习的常态。
【陶继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这个主阵地上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更加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品质。不过,在一般人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教现行的教材,学生学现行的教材,只是教与学知识而已,并无多少创新可言。您却能从这种固化的思维中跳脱出来,让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合二为一,这不但需要眼光与理念,也需要研究与探索。
【刘金水】求索无止境,创新无穷期。办学特色不止是学校的名片,更应成为学校的文化和灵魂。从2012年起,我们积极进行上位思考和整体设计,努力建构创新型学校文化,把“梦想、责任、进取、担当”作为培养目标,把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创新型全国知名品牌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我们的创新型学校文化包括创新型精神文化、创新型制度文化、创新型行为文化、创新型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
【陶继新】文化建设,当是学校发展魂兮所系。大凡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几乎没有不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的。不过,各个学校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你们以创新为品牌,构建相应的学校文化,则成了属于你们自己的学校文化系统。
【刘金水】当然,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精神、行为、物质不断集成、化合、丰厚、经典的过程,更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建设始终在路上……
【陶继新】文化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人。通过创新文化,来改变人,让人人都更具创新的思考,更具创新的品质。
【刘金水】作为一所重点学校,作为一个任职近三十年的校长,应该有宽阔的胸怀和历史的担当,应该把好的成果、好的经验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并给予志同道合者以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自2011年起,我校就先后与国家教育部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合作,面向全国建立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校和创新教育联盟,为实验学校培训创新师资。目前,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已达380余所,培训创新师资400多名,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区十几个;同时,热情、无偿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前来考察。
我们的学生进入了高校,继续走在创新的道路上,成为高校学生创新社团的领军人物和生力军,许多获得省乃至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的金奖。
实践证明,我校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我校的创新教育经验已在全国上千所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梦想是,通过五至十年的时间,力争让全国每一个县市,都有一所创新教育实验校,让创新教育星火燎原全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匹夫有责!
这也算是实践我校“为民族未来负责”办学理念的文化觉醒和行为自觉吧。
【陶继新】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创新教育成果,并没有成为自己的独自品尝品,而是让更多的学校、更多人分享,从而让他们也走上创新教育之路。看来,一个卓越的校长,还不只是立足于本校,还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希望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卓越在更大的层面延伸。何止于此,您还有更大的责任,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高远的志向,以及与您共同行进的有识之士,已经成功地走在路上,而且还会走得越来越好!
(陶继新 刘金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