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年 让学生受益终生

文 / 屠桂芳 责编 / 屠桂芳 2014-10-14 点击 7993

教育三年 让学生受益终生

——行走在教育创新路上的章丘四中

 

 

 

  求索无止境,创新无穷期。章丘四中牢记教育使命,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守望进取向上精神家园,孜孜以求“教育三年,让学生受益终生”的价值目标,自觉践行着“以师生发展为本、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深知没有高质量就难以推展素质教育,积极转换质量提升模式,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十数年教研课改不停步,积极探索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借鉴他山之石创生自我风格的质量提升之路,获得“全国课改名校”称号;面对时代对教育创新的强烈呼唤,自觉发展办学特色,积极构建创新大课程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学校文化,着力探求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创新教育经验影响了全国……陶继新先生走进章丘四中,感受着学校的巨变,与刘金水校长进行了精湛而富有哲理的对话,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教育发展和管理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守望: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刘金水】作为一名资深校长,对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使“人之为人”的事业。也就是通过教育,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文明人、现代人。因此,教育首先要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其次是培养精神高贵的文明人,精神高贵是指思品高尚,情趣高雅,人格独立,富有梦想,具有进取精神和人文情怀,最后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需要的现代人。

    【陶继新】身心健康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无之则只能算作废人,即使德才兼备,也了无用处。有了身心健康,如果人格高尚,则有了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如果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自己也会感受生命价值实现的幸福。

    【刘金水】很对。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善、趋利避害、求真尚美的天性,有着人性的高贵和精神的维度,这是教育能够发挥作用、人能够成就美德的内在根据;人人都有追求卓越、成就梦想的内在需求,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人成长发展、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人人又都有巨大的智慧和潜能,各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开发和拓展优势智能,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所以,加强思想引领,创设良好氛围,集聚催人奋进、进取向上的正能量,唤醒、激发和释放每个师生的智慧和潜能,让人人都有梦想和追求,是教育和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陶继新】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的时候被遮蔽了而已。教育的责任,就是清除这些遮蔽物,让良知充分显现出来。也就是说,让其内在的向真向善的美质放射光彩。有些时候,有的教师出现问题,甚至有些不善的行为,不能有意地加剧这种不善行为。而是消解它,融化它,以至将其转变成一种美德美行。这个时候,原本就有的向善之心,就会舒展开来,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美言善行。同时,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不过其潜能的走向不一,甚至被压抑了罢了。教育的功能,就是有效地开发这种潜能,让不同的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做出贡献。当有了成绩,并得到领导与同事认可的时候,还会在心里生成一种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至相对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

    【刘金水】我完全认同这一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人也有自私、嫉妒、贪婪、懒惰、好享受等弱点,这些是人天性的另一面。所以人需要教育,需要引导、熏陶和管理,以帮助人抑制乃至克服天性中消极甚至恶的一面。好的环境、氛围、正能量强的地方,可以抑制负面东西的表达,所以良好的风气、氛围建设至关重要。这几年,我们章丘全市,我们章丘四中,教育质量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呈现出整体优质高位均衡发展态势,就是得益于有一个正能量十足的教育氛围。我对管理的功能有一个新的理解,就是它能提供一种有益的外力,帮助意志薄弱者弥补自制力的不足,克服消极的一面,使积极因素发扬光大,达到知行统一,实现更好的发展。所以管理是来成就人的,要通过引导把组织的管理变成师生个人的心理需求,把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变为行动自觉。

    【陶继新】说得真好!知道人有时会有不善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想办法化解它,这才是教育的功能。这就需要一个功能场,即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人是有感情的,能量场也是可以通过人的感情将人转化的。当绝大多数人都积极仁爱克己、努力工作的时候,原有的那种私心与惰性,就有可能减少,并融入积极的场域之中。当然,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还要像您上面所说的变成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美德嘉行,从本质上说,还要靠内力,还要靠自觉。不但要将高尚追求成为一种心理需要,还要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这样,人格的光华才能具有持久的光芒。

    【刘金水】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和师生的团队执行力。近年来,受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困惑越来越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我始终坚信人性的良知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始终重视强化思想引领,构建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文化价值观主导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有效消解了不良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让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具体的工作推展上,我们同样重视思想的引领,提升师生精神境界,不仅让师生清楚要干什么,更要清楚为什么干,干了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有什么益处,从而把学校的决策、校长的思想转化成师生的心理需求,使之自觉悦纳并付诸行动,达到形成共识与合力,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正能量。

    现今有一个现象,高中本是一个人一生求学最最关键的学段,对同学、老师和学校留下的是一生的记忆。但是,一些学校不举行毕业典礼。究其原因是,高考前怕影响备考,不愿举行;高考后怕学生闹事出事,不敢举行。我认为,毕业典礼应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可或缺的最后一课,没有毕业典礼的高中生活,是不完整的,不能对不起学生;因怕出事而不敢举行毕业典礼,是没有办学自信和教育自信的表现。今年我们的典礼是6月10日举行的,典礼由学生会承办,章丘教育部门领导也亲自以校友身份参加,会场安排在学校露天的田径场上,所有学生统一穿校服参加,烈日当空,汗水涔涔,但秩序井然,气氛热烈,伴随着各项议程的推进,同学间、师生间、学生与学校间的感情在不断升华,最后在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中整个典礼完满收官。1400名师生撤离时,有的是师生同学间的分别拥抱、依依惜别,会场上却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典礼后,学校的QQ群里一片叫好。老师们都说,学生的精彩表现是比高考更完美的教育答卷。

    【陶继新】人既然拥有良知,那么,不断地向老师们传播积极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就会与本有的良知和谐为一,并让他们感到这种精神的力量。所以,校长的一项使命,就是将自己的意志、精神、思想有效地传播到教师那里,不但让他们感到这是自己生命成长的必需,而且在悦纳的同时,付诸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教师积极的精神状态,也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能量场,会有意无意间向学生传递,从而让学生也有了这种良好的状态。好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生成美好的品德,还会促进学习的高效。因为没有积极的生命状态下的学习,不管用什么好的方法,效果都不会很好的。

    【刘金水】当然,引领需要科学,更需要高度,需要担当,需要为学校和人的发展负责,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负责。通过引领能让师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开阔,胸怀更宽广。比如,面对着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少、升学竞争压力大以及重眼前、重功利的社会风气影响,读书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人们普遍认为念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甚至是考好大学。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似乎念书就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了,导致优秀学生患得患失、学习压力巨大,而成绩不良的学生大量厌学、弃学。鉴于此,我们精心研究设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了端正学习与成才认知的“正本清源”大型教育活动。

    【陶继新】这种学习的异化还在蔓延着,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不但没有了教育的敏感,也没有了教育的责任感,更没有了教育的高度。其实,人的未来,尽管与上不上好大学有关,但从本质上说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说,即使所有学生都端正了学习态度,都在努力学习,也是不可能全部考上好大学的。所以,就必然有的学生考上了好大学,有的没能考上好大学。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让学生感到,自己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同时,即使上了不好的大学,并不等于人生就此灰暗了,如果继续努力,也许会有理想的前程。我的第一学历是专科,可是,这并没有影响我持续向上努力的心境,反而成了我必须向上的动力,不是也有了理想的生命状态吗?所以,要教育学生,不但要有正确的成才观,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样,未来的人生才会真正美丽。

    【刘金水】我们端正学习与成才认知的“正本清源”大型教育活动,设计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成才的启示”、“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呼唤”、“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3600行,行行需要人才”等专题讲座,让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未来看学习、知使命,引导师生跳出应试教育的狭隘低凹境地,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思考学习的价值,确立成才的方向。当然,在具体实施上,我们遵循从知到行的内在规律,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知—情—意—行”内在心路历程中走出认识误区,更新观念。我们引导学生报告中互动,报告后讨论辩论,讨论后写认识、谈感想,教育活动后期,人人撰写演讲稿,先小组演讲,再班级、级部、学校演讲,扎实推进,步步深入,推动入耳、入心、入情、入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后这些没有饥饿记忆的孩子,内心激发出了巨大持久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对时代发展的关注和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孩子们似乎一下变大了、长高了。

    【陶继新】传统意义上的成才观,让不少高中生还停留在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才的错误观念上。人的智能不一样,社会的需求不一样,为什么非要走同一条路子?况且,都走这一条路子,也是走不通的。既然这种条路走不通,为什么不走另一条路?你们的学生报告会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走出了错误成才观的阴影。当有了正确的成才观后,就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是在规划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前进。这种思想观念与心境的转变,会让身心更加健康,也会让学习更加有效,考试成绩反而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我终始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这个行当不能用,在那个行当也许能用;今天不能用,明天也许能用;不被张三用,也许会被李四用。关键是要有一个能用能行的积极心态,以及与之相应的虽败不止的行动。怨天尤人害的永远是自己,积极进取成就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对社会的贡献。

    【刘金水】学生是明天的主人、民族的未来,教育是必须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帮助学生实现人的社会化,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民族未来负责,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再说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结合,才能有声有色、有趣有用,才能让学生喜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际,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将来他们才可能引领社会、改造社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要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与使命担当,不能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升学率,被极端的社会功利所绑架;既要为学生升学负责,也必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要为民族未来负责。所以我校确立了“以师生发展为本、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目标定格在了培养“心怀梦想、勇于担当、乐观进取、勇于创新”的现代公民上。

    【陶继新】这种办学理念指向高远,完全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窠臼,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美好的未来。是的,学生是明天的主人,主人是要有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的,是要为民族未来负责的。那么,如何承担起这份重担呢?除了学好相应的知识之外,还要关注他们的社会实践生活。任何知识,如果脱离了实践,都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可是,现在一般学校为学生并没有提供社会实践的可能,口头上说着为学生未来负责,实际上在做着应付高考的准备。您对这个问题不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梳理出了正确的理念,在你们学校扎扎实实地开展起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看来,看一个校长是不是真正搞素质教育,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啊!

 

    坚守:探索本真的教育规律

    【刘金水】日新月异的社会是难免浮躁的,但人是应该有所坚守的。坚守,是我从教近四十年、任校长近三十年的一贯诉求。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信念,坚守按规律办学的教育之道,坚守事业高于一切的人生坐标,坚守“教育三年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办学追求,坚守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一句话,就是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与教育情怀。

    【陶继新】在当今教育中,像您这样的坚守者,困难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几十年下来,您不但没有因“应试教育”的逼迫而改变初衷,反而是愈难愈坚。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高尚的人格与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很敬仰您。

    【刘金水】我受益和感谢这些坚守,她鼓励我初干民师时几乎是靠着现学现卖,却教出中考理化成绩全公社之冠的开门红;她支撑我在山穷水恶的山区、艰苦落后的农村学校一干就是23年,且苦中有乐、乐中有成;她激励我依靠组织的信任和师生的支持,使几所条件或管理严重薄弱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先进学校;她推动我二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走在教学与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她鼓励我历经十余年的求索,开创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成功之路,享誉全国,影响了全国上千所中小学。最令我欣慰的是,凡我任过校长的学校,均没有因我离开而衰弱,都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陶继新】坚守有困难,同时也收获成功。更重要的是,它锤炼了您的意志,让您拥有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您共事的同事,您所在的学校,特别是您当了校长之后的学校,也因您的坚守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种坚守的意义,还不止于个人,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学校的不断飞跃。

    【刘金水】回想这些年,也的确感慨良多,人生与事业的旅途都不会一帆风顺,是“爱”与“责任”在支撑着坚守。“爱”是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责任”就是“教师手中攥着学生的前途,操着民族的命运”的使命。因此说,这几十年还是保持了头脑的清醒和行为的自觉。

    【陶继新】“爱”与“责任”是您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也是您不断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因为这种坚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事业,为了学生,是一种有着崇高理想的坚守。

    【刘金水】教育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始终清楚,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素质教育得以放手推展的前提与基础。但这个质量并非只是分数,只是名牌大学的录取证书;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是靠水多泡倒墙。升学压力再大,我都没有动摇过,历史已跨入终身学习社会,中小学教学的价值诉求,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多年来,积极探索质量提升之路,坚持向科学规范的管理要质量,向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质量,向教师素质的提高要质量,向师生梦想、智慧、潜能的唤醒、激发与释放要质量。

    【陶继新】这也是“爱”与“责任”的一种体现,不然,就有可能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注重升学成绩。可是,有了“爱”与“责任”,就不但关注一般人关注的东西,更在关注与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让学生的生命更好地成长。

    【刘金水】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所以要通过科研探究其“道”,通过教研优化其“术”,依靠科学、按照规律办学施教。所以,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研指导教改,以教改推动教研。在目前实施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我们既从“六个维度”(目标精准度、学案有效度、知识建构度、思维深广度、合作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入手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视从学科精神与课程观的理性高度思考和设计教学。我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市的多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众多奖项,也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丛书。其中“关于高中课标、考纲、说明与考题系统对应研究”的大型成果丛书“教学高考一本通”,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获得11项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一课题不仅把教师带进了研究型教师的轨道,而且对于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益,对于辐射影响带动兄弟学校,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陶继新】一个卓越的校长,不但要懂管理,也要懂教学。您不但懂教学,而且很有研究,而且有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教学高考一本通”,就不是市场上的一般化的辅导材料,而是对教学与高考研究的丛书,有着很高的实用与研究价值。而且,一个对教学很有研究的校长,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给予教师以有效的指导。同时,还会由此在教师中树立起校长的真正权威,不是霸权使然,而是学术研究让教师佩服的结果。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校长的话语权,不是靠权力来构建的,而是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造诣自然外化出来的一道风景。

    改革: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刘金水】谈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路径一般有三条:一是学习应用先进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借鉴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经验进行改革,三是兴利除弊,基于学校的问题解决进行改革。这些方面,我们均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尝试和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早在1996年,我就组织全校教师以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高中学段单元目标教学”的改革实验;2003年以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主体探究式教学实验;2008年起借鉴杨思经验、杜郎口经验进行了三案导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均收效良好,且影响带动了很多学校。

    尤其是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有效路径。那就是: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理论建模,课堂研摩;一课三摩,全员达标;不断改进,一课一模。

    【陶继新】您谈的这三条路径很有道理,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是因循守旧于原有的教学阵地。您深知,不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就不可能焕发生机。同时,您也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所以,多次外出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让教师亲自感受课堂改革之后的教学活力景观。这样,才能让他们萌发课堂改革的想法。而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则是“基于学校的问题解决进行改革”。

    【刘金水】对于借鉴先进学校经验进行改革,众多学校兴趣盎然,但很多很多遭遇了尴尬。比如,近年来,很多学校到杜郎口、杨思学习考察时激情满怀,回来后信心满满,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四壁挂满了黑板,课桌排成了茶馆式。但往往落不了地,行不通,无奈撒手放弃,回归老路。是这些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还是取到的不是真经?成为众多学校的巨大困惑。 

    【陶继新】学形者死,学神者活。不少学习者,更多看的是外在形态,而没有触摸其内在的底蕴。所以,就出现了您上面所说的尴尬局面。

    【刘金水】问题何在?我认为,不是不可学,也不是不能学。一是可能取经不全,二是回来后没有做好结合文章。去考察时,看到的往往只是外在的、当下的课堂教学状态,却没有透视到其经验背后支撑的教育理念、校本策略和管理思路,更无法了解其探索的过程、克服的困难及师生伴随课改的成长。回来后就简单复制照搬,没有做好结合与创生文章,又怎能不寸步难行、水土不服呢!学习理论也好,借鉴经验也好,不能和本校的实际结合,是无法落地的;不能大胆创新,是实现不了校本化的。学习,借鉴,结合,创生,这是学习借鉴得以成功的必由之路。

    【陶继新】是啊!现在一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者归来之后,多是忙于分小组,去讲台等。可是,到头来并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甚至连如何教学都不知道了。您所说的结合与创生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学习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

    【刘金水】教改自然还包括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新课程体系,除了国家课程外,高中还包括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要进行校本化和生本化,校本课程则需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利用本校或当地人才与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因此课程的领导力,也就是课程的规划、开发和组织实施能力,已成为校长必备的重要素质。

    国家课程的选择性是有限的,尽管多数国家课程都设有必修与选修模块。能否利用本校及当地资源,开发门类众多、符合学生需要的优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多元需求至关重要。校本课程开发与开出状况,是衡量以升学为重还是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的重要标志,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试金石。

    【陶继新】真正要想将课程改革搞好,就不能是被动的应付,而应当是主动的构建。其中有国家课程校本化问题,也有地方课程重构的问题,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教师,甚至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而且还应是课程的构建者。构建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适应于本校的实际,如何让课程多元化,从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同时,有课程不一定形成课程文化。只有师生高度心理认可,自觉积极建构,产生良好效果,不断大胆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课程文化。

    【刘金水】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已从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素质的高度出发,建构起了多元课程体系。有育德树人课程,创新教育课程,个性化社团课程(30余个社团),实践性学习课程,人生规划课程、外教英语口语课程、乡土文化课程以及丰富的节日活动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可能。

    【陶继新】大一统的课程,很难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要求;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则为各种各样爱好与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刘金水】必须指出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不只包括开发的课程门类有多少,质量如何?更要看开设了多少,每个学生享用了多少门,每周有多少时间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的再多,开设的再多,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太少,也是徒有虚名的。

    毋庸讳言,这里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发师生梦想和追求,通过教研教改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破解学校的升学压力,让学校和老师有时间和放心去开发、开设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享受课程。课程建设的最高追求是,真正满足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需要。

    【陶继新】要想让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选修校本课程,就要在平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功夫,这样,才能从固定的上课时间中抽出一定的时间选修校本课程。看来,课程改革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改革又推进了课程改革。学生的爱好兴趣十分广泛,让每个学生享用多门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而且,这些看似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却丰富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刘金水】师生的成长是需要平台的。教育科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特色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节日,为学生在参与、尝试和选择中发现自我优势,培养兴趣、爱好与特长,提供了丰厚土壤,促进了学生精神成长与个性发展。我在想,中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教师发现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但发现需要机会,需要载体。记得2001年元旦,我在章丘五中任校长时,学校举行元旦文艺汇演,一个身材魁梧的男生上台演唱《长江之歌》,刚唱了一句,就把我震撼了,他的音色、音域、音质,他的体型,简直就是世界著名歌王帕瓦洛蒂第二。一曲唱罢,我把音乐组长和班主任叫到跟前了解情况,原来他还不是一个音乐生,于是我当即决定,让他转为音乐生。恰巧当时我聘了一个教高音造诣很深的高老师在校任教,这个学生专心学习声乐时间只有半年多,2002年初参加上海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招生考试,当年只招8人他就成功入围。他就是2013年全国青歌赛美声组第二名获得者、著名青年歌唱家韩蓬,他的歌声被誉为“天堂般的声音”。电视剧《爱情公寓》很受青少年热捧,已拍到第四部,其女主角李金铭就是我们章丘四中的校友,她也有类似的故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不仅没有影响我校的高考成绩,反而促进了教学质量与效益的连年跨越式攀升,现在全校各级各班的发展均呈现出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态势。

    教研教改,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搭设了平台。现在我校已形成名师成长多元化态势,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国家课程资源库专家,有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奖杰出校长、先锋教师,有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理事,有中国发明协会会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十余名全国学科教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有省特级教师,有近百名心理咨询师……

    【陶继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也没有学生学习的高质量。你们学校有这么多卓越的教师,真的令人感叹!其实,绝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发展的需求,也有走向成功的可能,关键是学校是不是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与平台了。在这方面,校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常想,一个校长的心胸有多大,学校为名师成长搭建的舞台就有多大。在与王晶华老师交谈的时候,她就很感慨于您这位校长的大气。其实,这也与您的责任与担当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您知道,只有学校有了更多名师的时候,才能具有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也才有可能。

 

 

 

 

    创新:追求至臻至善的教育境界

    【刘金水】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唤和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尽管当时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事,但面对中国多制造、少创造、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现实,校长的良知和责任告诉我,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应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点什么。因此,早在2002年就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从此便开始了创新教育的自觉求索。

    【陶继新】其实,高中生中就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质,只不过平时教学中,教师没有着意开发这种潜质,抑或无意间扼杀了这种潜质而已。要想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相信高中生的这种潜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切可能。您2002年就提出“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可谓富有远见卓识的眼光。

    【刘金水】虽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应该说当时也是一头雾水。创新字眼虽已如雷贯耳,可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和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对我们县域学校来说实在太陌生了。但强烈的使命感在驱使着我,我主动翻查有关资料,学习有关创新知识、主动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从德育工作、教研教改、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着教育创新的尝试。应该说,当时学校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不乏创新的举措,也确实推动了各方面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如“一课三模”、“理论成果转换为教学实践”的探索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陶继新】开始一头雾水,还是坚持尝试与探索,真是太可贵了。你们不怕失误与失败,而是从失误与失败中总结教训,逐渐地清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方略与途径,并在学校的很多领域开始了探索。于是,创新给学校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也让学校的面貌发生变化。

    【刘金水】求索了两三年后,虽然有了诸多的收获,但对于培养创新素质,却没有从学生身上看到具体的成效,许多措施颇有隔靴搔痒之感。这时,越来越理性的我已敏感地意识到,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亟需找到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专门路径,于是从2005年10月起,我们便聚焦到了科技创新发明的教育上。

    【陶继新】一般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情,可是,纵观目前全国一些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高中学生不但有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且对此有着深厚的兴趣,有着很大的潜力。当这种科技创新能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诞生很多让大人都惊诧莫名的科技创造来。而高中时段有了这种科技创新能力,还会为其未来科学创新良好的基础。

    【刘金水】经多方了解,创新发明专家举办的专题讲座反响很好。于是,没有丝毫的迟疑,我亲自走访科协科技部门,拜访有关专家教授,盛邀他们担任客座教授,来校设计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六个实验班300多名优秀学生进行先期试验。为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我亲自动员,以行政推动,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坚定不移地进行实验探索。

    【陶继新】您的决心与雷厉风行,让你们学校的创新实践活动迅速步入了正轨。当时,这样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以至反对,都在抓高考,你却搞这些与高考没有任何关系的创新,确实是需要勇气的。

    【刘金水】没想到的是,开始时学生们只觉得好玩有趣,权当消遣,但第二节课时,学生的创新火花就开始迸发了,创新的兴奋、好奇与兴趣很快激发起来。20余堂课下来,竟产生了1700多项创意。为了激励学生,我们联系专利事务部门将好的创意制成专利文本,竟有100多项被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受理;将好的创新方案制成实物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创新大赛,竟拿回了省一等奖;将该活动作为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创新大赛,竟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这一下,极大地震撼了四中的领导、师生乃至家长。

    【陶继新】这一束束创新的火花,如果没有人去点燃,就有可能永远处于熄灭状态。相反,当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创新的思维则全面打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潮。当学生的创意一个个诞生,并在一个个大赛中获奖的时候,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果,还有莫大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这些,又会转化为更具创新思维的品质,以及更有生命活力的学习热情。

    【刘金水】面对喜出望外的成效,我们没有犹豫: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学生分享。2006年9月,学校将创新教育确立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四个人人”的目标,那就是人人接受创新教育,人人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人人学会创新思维,人人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并坚持聘请专家与自我培养教师相结合,选聘有创新特长的李昌旺老师跟班听课,先做学生、辅导员,再做先生,他很快成长为享誉全国的创新专家和名师。为确保创新教育健康持久的开展和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实验与研究并举,以“普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与模式研究”、“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成果推广”等为课题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实现了实践成果与研究成果双丰收,先后获得了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门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三等奖。

    【陶继新】科技创新初战告捷,旋即在全校铺展开来,每个学生都进入到了科技创新的行列之中之后,科技创新就又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科技创新形成了一个人人关注的场域后,即使平时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进来。而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不但可以让学生创新出一系列创新成果,还会因其创新品质是可以迁移的,科技创新中有创新思维品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照样有创新思维品质。这样,学习成绩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刘金水】面对学生无穷的创意和奇思妙想,面对着专利证书、获奖证书雪片般飞来,我们自然无限地欣喜。但在20多万个创意、4000多项国家专利、400多项创新大赛获奖面前,我们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我们没有陷入眼前功利的陷阱,把创新教育的价值诉求定位在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定位在了受益于每一位学生上;我们清楚,不会人人都成为发明家,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需要创新意识和精神。我们没有自视高明,得意忘形,我们知道学生本来就具有创新的潜能,是我们通过创新课和创新实践活动,唤醒、激发和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不是我们让学生凭空产生了创新能力。面对着显赫的成果、社会的好评与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的宣传,我们没有因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浅尝辄止。理智告诉我们,创新远不会这么简单和肤浅,高中的创新应有更大的作为。

    【陶继新】看您上面谈的话,让我对您更加敬仰。当不断取得成绩的时候,不清醒者有之,忘乎所以者有之,骄傲自大者有之,可是,你们却不是这样,而是理性地分析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所在。更重要的是,不将重心放在获奖的多少上,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获奖是当下,而思维品质的形成不但会有利于当下,还会有利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卓越的校长,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始终要将孩子一生的发展放在心中。

    【刘金水】于是,我们将之前的探索归纳为创新教育的入门阶段,在认真归纳创新教育入门流程(了解创新,给学生以创新的自信;发现课题,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尝试创新、使学生形成创新大脑)深入扎实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又开始了创新内容、领域、路径的深化探索,将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其实践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性,从而又开创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复杂创新能力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2008年,又将“萃智理论”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准专业创新能力。

    【陶继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你们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系统工程。这令我想到,当很多人在谈创新教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如此系统地进行过科学的研究呢?这当是一种研究品质。做任何事情,不是取得一些成绩就津津乐道了,而是还要探究是不是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是不是可以向纵深延伸,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你们的研究,给予了一种肯定的回答。

    【刘金水】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实践中,渐渐从学生创意领域的狭窄性和许多创意的肤浅性,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生活经验与爱好兴趣实在太贫乏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养,必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大的课程体系支撑。从2008年起,我们先后开发形成了由五大校本课程组成的创新大课程体系,那就是以“育德修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以“学科实践性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创新源泉;以“个性化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以“人生规划课程”引领规划学生创新人生,“创新教育课程”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陶继新】五大课程体系构建得好!比如育德修行课程,看起来与创新品质的形成关系不大,其实,没有人格的修为,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一个有着高远志向、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奋斗终生;相反,一个没有品位、意志薄弱的人,尽管当下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未来却有可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刘金水】毋庸讳言,自2009年起,创新就已经成为我校享誉全国的办学特色了。但是,我清楚,国家课程的学科教学在学校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如果办学特色不能体现在学科教学中,那它充其量还只是个特色项目,不能算是真正的办学特色,更不能谈是什么创新文化。因此,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强化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和历练创新能力的跑马场,建设起创新型课堂文化已迫在眉睫。于是从2011年起,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为指导,建构起了以学案导学为引导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使探究与对话、自主与合作、预设与生成了学生学习的常态。

    【陶继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这个主阵地上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更加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品质。不过,在一般人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教现行的教材,学生学现行的教材,只是教与学知识而已,并无多少创新可言。您却能从这种固化的思维中跳脱出来,让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合二为一,这不但需要眼光与理念,也需要研究与探索。

    【刘金水】求索无止境,创新无穷期。办学特色不止是学校的名片,更应成为学校的文化和灵魂。从2012年起,我们积极进行上位思考和整体设计,努力建构创新型学校文化,把“梦想、责任、进取、担当”作为培养目标,把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创新型全国知名品牌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我们的创新型学校文化包括创新型精神文化、创新型制度文化、创新型行为文化、创新型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

    【陶继新】文化建设,当是学校发展魂兮所系。大凡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几乎没有不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的。不过,各个学校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你们以创新为品牌,构建相应的学校文化,则成了属于你们自己的学校文化系统。

    【刘金水】当然,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精神、行为、物质不断集成、化合、丰厚、经典的过程,更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建设始终在路上……

    【陶继新】文化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人。通过创新文化,来改变人,让人人都更具创新的思考,更具创新的品质。

    【刘金水】作为一所重点学校,作为一个任职近三十年的校长,应该有宽阔的胸怀和历史的担当,应该把好的成果、好的经验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并给予志同道合者以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自2011年起,我校就先后与国家教育部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合作,面向全国建立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校和创新教育联盟,为实验学校培训创新师资。目前,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已达380余所,培训创新师资400多名,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区十几个;同时,热情、无偿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前来考察。

    我们的学生进入了高校,继续走在创新的道路上,成为高校学生创新社团的领军人物和生力军,许多获得省乃至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的金奖。

    实践证明,我校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我校的创新教育经验已在全国上千所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梦想是,通过五至十年的时间,力争让全国每一个县市,都有一所创新教育实验校,让创新教育星火燎原全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匹夫有责!

    这也算是实践我校“为民族未来负责”办学理念的文化觉醒和行为自觉吧。

    【陶继新】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创新教育成果,并没有成为自己的独自品尝品,而是让更多的学校、更多人分享,从而让他们也走上创新教育之路。看来,一个卓越的校长,还不只是立足于本校,还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希望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卓越在更大的层面延伸。何止于此,您还有更大的责任,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高远的志向,以及与您共同行进的有识之士,已经成功地走在路上,而且还会走得越来越好!

    (陶继新 刘金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