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炫目的课件,只见满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争先恐后地答问……在做专题讲座之前,76岁的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上了一堂作文课《我》。
课堂上,贾志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其间,他会纠正学生的字音以及说话方式,时而表扬、时而指正,学生改正后他又会称赞:“真聪明!”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语文课堂‘假’在哪里?”……课堂是安静的,但实时讨论的微博大屏幕却沸腾了。
在示范课后,见现场教师们有了兴趣,贾志敏这才开始专题讲座:“通过适当批评、不断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爱说,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锻炼说和写的能力,这是语文课应该完成的任务。”在贾志敏看来,现在很多语文课过于注重形式。
“这样才有说服力,我们听起来也不费劲,很容易接受,学习了也易于操作。”来自乌鲁木齐第32小学的教师刘荣说。
近日,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走进成都,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0多名教师与专家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的“真”“假”之辩。
除了讲座形式的创新,公开课的“听法”也有了变化。
作为活动的承办方,成都市芳草小学展示了4堂公开课。该校教师杨丽展示的课是五年级课本的《古诗两首》,在课堂一开始,杨丽按照平时的教学习惯,给了10余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展示。
“一堂课花10分钟做课前展示,是不是有点脱离教学本体?”一下课,点评专家、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就抛出了质疑。
“谢谢您的建议,但我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面对质疑,杨丽也说出自己的理由,她认为与语文相关的内容很多,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去拓展知识面。老师教学以引导为主,应该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
“原来公开课还可以这么听!”会场的老师们也通过微博大屏幕表达看法,各种观点都能得到平等的展示。一问一答间,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也油然而生。
“我们向老师们征集‘假语文’案例,在弘扬“真”的同时,我们需要向“假”开战。”课堂点评间隙,王旭明对现场教师发出号召。
“有些老师运用各种多媒体形式,让自己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忽视了课文本身。”在王旭明眼里,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危机就是“假”,他认为已经到了回归本质、呼唤“真语文”的时候了。他说,语文本真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朗诵、细致入微的讲解,围绕‘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几个最基本的关键字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