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
作者:叶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6日
一、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学?语文怎么教?
困扰语文界的问题听来像哲学三问。有个段子说:北大门卫都是哲学家,每个进北大的人都会被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语文教师正扮演着被询问的人类思想者角色。
面对哲学三问,哲学家没有得出“正确答案”。如今,哲学隐退,物理学家霍金说,物理学家接过了哲学的火炬,引领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现在,科学家们继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不懈探索。宇宙学家研究宇宙大爆炸、星云、银河、恒星系,生命学家探索蛋白质、基因构成,物理学家在探索电子对撞制造微型宇宙。
语文侧立在一旁,似乎事不关己。实际上,所有人类思考、人类谜团、人类科学,人类文明,真正的基石是语言和文字。
“语文”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各国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对“语言与文化”的重视程度,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当一个婴儿看着妈妈微笑,开口发出第一个音节“mama”时,他就在开始学习语文了——很久以后,他开始学一加一等于几。
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文化有一个共同源。人类走出非洲,散居世界,每一个不同种族系、文明系的深处,都携带着特殊的语音基因,如元音“A啊”各文化大多用来表达主神,而近同于Mama(妈妈)的发音,遍及世界几乎所有文明。在学会书写前,人类在前文明时代携带这种语音烙印,遍行于各大洲。其后,各大洲色彩绚丽的原住民岩画,让人类文明有了第一缕光——当原始人在岩石上刻下第一个画符时,人类文明就开始发芽了。而当这些岩画进化成文字,形成语言系统时,人类开始有了初步的文明。
我们今天可以小语文,也可以大语文。“小”是把语文工具化,确定语文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也是叶圣陶发明“语文”这个概念时的解释。这种解释有时代局限性,也迎合了当时的“扫盲”运动,但是排斥了原“国文”概念所含的丰富文化外延,这就把“国文”从包含着时间与传统维度的三维系统,降维成识字与表达的“语文”二维系统了,也平面化了语文,让语文成为乏味无趣的工具。
如今,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本民族的文化与价值,更迫切地感到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出独特的核心价值,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形象。语文学科因此也面临着“升维”的挑战,必须引入传统文化,吸纳文、史、哲、以及艺术、影视、科学等各类知识和智慧,形成一个立体的高维语文世界。也因此,语文这门学科面临了新机遇与大挑战,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也要保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阅读,吸收古今中外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智慧,打破禁锢自己的狭隘思想,而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的海洋中去。
二、语文是什么
关于“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自己做了一个比喻:语文是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人类文明。但要多维地去理解语文,打破狭隘语文观念。
语文是一门涉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有关文、史、哲,及艺术、电影、音乐、科学的综合学科。语文的目标:独立自由地思想,准确流畅地表达。语文的定义:“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素养”。
我不喜欢“语文”这个表述,它把这门学科工具化,而剥离了应有的丰富文化与传统内涵。相反,“国文”的概念更加准确,也更加丰富。学会简单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只是“扫盲”运动的追求,普通的小学毕业生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而立足于新时代,面向世界来进行自我文化定位和反思时,我们却要超越语文工具化的定位,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让我们更有文化自信。这就要在中学阶段的六七年时间里,通过丰富有效的阅读,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丰富思想,纵览世界,自由思想,培养人格独立的新世代公民。
我曾写文章反对“语文是一门科学”这个说法。
“语文是一门科学”这样的论断,长期在语文教师的脑子里徘徊,似乎不强调它是“赛先生”,语文就不能获得准生证,存在就缺乏合理性。但很少人想到,在“科学”诞生的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有了语言和文字。“语文”无需依靠“科学”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就如同一位祖父无需孙儿辈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一样。
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我常想到美国著名影片《死亡诗社》那位文学教师基廷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念大学时,基廷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偶像,也是我们的思想启蒙者。基廷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后,我重新观看了这部作品,在观看过程中,仍然内心感动。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或许无法做到基廷老师那么勇敢那么无畏,但内心深处都应该有一颗爱与柔软的心,在爱与激励中,与学生们一起成长。语文教师不应该是一名掌握着绝对真理的布道者,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领头羊,一名带领者,要与学生一起思考,打破禁忌,学会超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墙。我们阅读那些卓越的文学作品,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追问人生的意义,让我们的人生价值更加多元、更加丰满。
在电影里,基廷老师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基廷老师让他的学生们相信:“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三、语文如何教学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里,语文学习的评估一直是个无法打破的魔咒。现行语文考试一直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测不准,一个是考不到。
一个考试得128分的学生,其语文水平不见得比115分的高,然而粗糙的分数,却暴力地区分了这两位学生的等级。这是“物化”教育的最明显例子。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然而我们却企图科学化评测,用无生命的分数来给学生们的生命分等级。更好的教育模式,是差异化地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从而让他们成长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量化、僵化的考评如果不能得到柔性化的改善,语文学习只会是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我们的教师就会蜕化为往鸭子嗉囊塞饲料的饲养员。有些语文专家认为,语文具有丰富性,暧昧性,评测应更加人性化。语文应该是一种能力与修养的评估,而不是分数的评估。但要打破现行评估方式,仍然需要从“应试教育”上破解。现行的高考制度需要破解,要各高校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才可能慢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今天的各地各级语文教材,仍然过多地偏重于抒情性文学作品,而缺乏更为丰富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艺术和影视的内容。我们的教育要更明确地培养合格的、富有创造性的公民,而不是某种合格的物体。在教育思想上不加以突破,受制于此的语文教材也无法真正有效地更新。但在这种现状下,一线语文教师也在反思,并推进广泛有效地阅读。并以阅读推进表达和写作。
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组的课外阅读书目曾引起教育界的反响,这份书单包含了文史哲内容,还有音乐、影视的学习,这正是立体化、多维化的“大语文”学习的具体体现。
一名语文教师面临所有这些“材料”时,首先需要自我学习提升,并以生命化的方式,来重新理解这些“材料”。我们读西方艺术史,观看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绘画,除了惊叹于技巧上的成就之外,还要注意到其中对人类生命的肯定和赞颂。“文艺复兴”就是生命之歌,这首歌一直唱到了现在,还应该继续唱下去。
面临语文的新挑战,现在很多有反思精神的语文老师,都喜欢运用“生命语文”这个概念,而所谓的生命化,是让语文进入到我们的人生中来,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
《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在第一课时,就与学生坦诚地谈到了死亡问题,并因此要求每一个人都百倍地珍惜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
因此,学语文和教语文就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行动。语文教师要行动起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来自我提升。
我理想中的语文,是师生一起阅读、交流、探讨、朗读,是生命蓬勃的象征。我一直在强调,一名中学生,如果有持续几年的有效阅读经验,和适当的写作训练,即便在面临当前的考试时,也能轻松应对。而对于字、词、句、段的理解,也要大量地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