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鼓楼东侧、北极阁麓、台城脚下的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浓郁人文气息的学校,古老的明城墙与毓秀的玄武湖神息相通,幽静的校园、挺拔的梧桐让这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读书的好地方。
一如校园里生生不息的大树,十三中数学教研组也是一个朴实至纯、勤奋进取的教学团队。全组现有老师28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人,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4人,斯霞式人民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6人,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8人,人才济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厚实宽阔,充满朝气,充满奋斗者精神。
鲁迅先生曾赞誉泥土“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泥土;没有泥土,便没有花木;所以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恰是十三中数学教研组的集体写照,教书育人已不仅仅是他们的职业,更是他们内心的事业和责任,敬业、刻苦、钻研、求实、协作已成为数学组的优良传统。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虚心学习、积极进取;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开拓创新、毫无保留。正是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的和谐气氛使得组内教研风气厚实而温馨、上进而大气。
数学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我校的数学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走向优秀,使数学教育走进相对理想的境界,数学教育成为相对人文、健康、和谐、生态的教育。近些年来,十三中数学教研组始终坚持“向教研活动要进步,以教研活动促成长”的观念和做法,数学组教研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流程简明,高效推进。
一.重视学习与提高
高中数学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而数学教师责任重大,必须实现专业提升。
阅读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境界。数学组的老师们养育了读书的习惯。读与专业相关的教育教学类书籍,读人生滋养的书籍,养成了随手记下读书心得的习惯。阅读教育家的思想录、数学家的专著、一线教师的文章,谈一谈、议一议、讲一讲,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拓宽了知识面,也收获了精神食粮,更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
考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实践。我们既学习市区内各校教师的经验,也远足省内外学校和先进典型的现场,到过省外的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省内的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徐州等,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政玉”的理念,借鉴并提升着自己。通过学习,在别人做得比较好的做法的影响之下,全组老师审视自己教学行为,转变教学理论,优化教学行为,为自身提高和质量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择书籍、订阅杂志,让学习与提升有了载体。数学组成员手中有最实用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师手册》,有最前沿的《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有最常态的《如何有效观课评课》等数学专业书籍,每人订阅两种数学杂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全国数学类杂志,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有效地指导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优质的、高效的、常态的课堂教学,这是数学组全体成员的共识。长期以来,数学教研组摸索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组内公开课以及研课制度。
1.精心谋划数学活动
如在2013年4月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数学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布置与准备:
(1)选题——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平时大家认为不太好上的课题《排列的概念》,以提高教学研讨的价值;
(2)选人——如何现能体现数学组特色,又能具有创新性,我们确立由骨干教师时训江老师担任。今后类似的活动,确立先在组内报名,让老师自己先进行说课、摸拟上课等形式进行初评,这样有利于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与进步。
(3)磨课——这是全体教师共同谋划课例、提升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此,数学组教师有了以下的行动:①组织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编写的目的,体会其意图,找出重难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个人备课,拿出教案;②大家认真学习提供的教案,听取备课老师的想法,再对重点难点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寻找更合理的做法;③个人再次修改教案、做好课件,准备试讲,作为组内公开课,全组参与听课,评课.试教老师结合大家想法和自己上课的体会,再次修改教案;④上课教师再试讲,并邀请专家听课,评课.再作改进、注意每一个细节,自己再试讲、改进、最终上课.
(4)展示——在全校活动中,向300多名的听课老师展示,大家再次听课、听取特级教师陈光立老师的点评.
(5)反思——每人根据自己听课情况,结合专家点评,和其他老师的教学,取长补短,写好对本课的反思,并为进一步上好此课,提出建提升
(6)研讨——最后进行集体研讨、不指派具体发言人,必须人人做好准备,做好发言的PPT,取用抽签的方法向大家展示对这次活动中的几节课认识,谈自己的感想.在抽到签的老师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自由发言,对基本观点进行研讨.基于这样团结协作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做法,组内年轻老师迅速成长。
2.凝炼高效教学模式
十三中的教学质量有口皆碑,但成功的做法散落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有待于精心的总结凝炼,便于推广传播。
如2014届的高三毕业班,瞿兵、仇惠琳两位老师任备课组长,在第一轮复习的中期之后,如何备好二轮复习材料?在第一轮全面覆盖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复习效益?
为此,屠桂芳校长与从我校调到市教研室的龙艳文老师制定总体框架,会同瞿兵、仇惠琳两位组长议定数学教学模式。经多次研讨,拟出操作流程,高三备课组开始打造新课型,并由杨红霞、吴云两位青年课堂实践。在2014年的2月底的一周内,屠桂芳校长听了两人10节,龙艳文、瞿兵、仇惠琳老师均听了6节,备课组成员在磨课的过程中,明确了高效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此模式由杨红霞、吴云两位老师向全市开设公开课推广,全市及金湖的全体高三教师300多人到场。屠桂芳校长作了课堂教学的点评,并作了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最终高考数学收获了均分名列全市第三的好成绩,备课组长瞿兵老师在全市作了经验介绍,在全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3.大力开展课堂实践
教育要求我们要做明白之人,并使人明白。做教师的似乎没有比这一点更高深的道理,那就是在课堂上学“做正确的事”。
我们知道: 物理学的“根”在实验室,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
我们的教学主张是“悟理优于揭示,揭示重于讲授”。开阔的教育视野和深刻的教育认知会产生教学方法上的变革,带来教育效果质的提升。如关于数学模型,我们重在把握“八字”方针:函数—显现“活”字,数列—体现“律”字,三角—强调“变”字,向量—抓住“形”字,导数—紧扣“用”字,立几—用好“图”字,解几—突出“质”字,应用—理解“型”字。
我们强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本质在于强调“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表现在学习动机上,应明白“为什么要学”;在学习内容上,应明白“学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应知道自己“能否学”和“怎么学”;在学习反馈上,应明白“学得怎样”等,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我们在组内实践,我们在区内研讨,我们在市内展示,列举近四年以下广受好评的市级公开课:
2011-09-13王猛:高三《等差数列复习》;
2012-05-08张慧:高三二轮复习《回归基本的基本做法》;
2012-02-11郝俊彦:高一《用图形计算器进行算法中程序教学》;
2012-09-18朱婷婷:高二新授课《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012-11-21杨海燕:高一《用图形计算器研究三角函数y=Asin(wx+φ)的图形与性质》;
2013-04-24时训江:高二《排列的概念》;
2013-09-17干家栋:高二《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
2014-03-04杨红霞、吴云:高三《等差、等比数列专题复习课》
2014-12-09潘永斌:《空间线面角的计算》
张居敏的《指数函数》获2012年南京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张慧的《线面垂直》获得2013年南京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函数的概念》成为省教材经典推广课例。
4.思维交锋的课堂
数学教学实现的是“理性思维”的提升,思维的交锋有利于点燃学习热情、开启智慧。对于知识发生过程中思维的关键点,教师不急于讲解、揭示思维萌发的缘由,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展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强、进取精神。对一些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我们以揭示讲解为主,重点环节与学生充分交流,揭示思维要点,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思路、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特别是以典型问题作为分析示范,透彻分析,理清层次,提炼方法、思想。
教学组织方式应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思想交流、自觉行动为出发点,使学生不仅成为问题解决的参与者,更要成为主要探索者。只有在学习主体经历较为深刻的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模型化、尝试建构、运算求解、演绎推理等数学思维过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锤炼,学习品质才能得以提升。
屠桂芳校长每年在市内进行数学教学点评和专题讲座,如近三年的《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课堂的评价与教学追求》、《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数学二轮复习教学路径》、《南京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研教促学,从懂到会》等5个数学市专题讲座,提升了数学的认知和实践。2013年11月21日,在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第九屇中学数学教学高级论坛上,屠桂芳校长作了《课堂•教师•生长》的专题报告,从新课程实施之中的数学课堂、当下课堂视野中的教师追求到学校内涵发展中的生长力,展现了对课堂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三.重视高考研究
只关注高考的教学是一种缺损的教学,不研究高考的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教学。课程深入实施对高考命题的影响,不仅仅是命题技术的改进,更是指导思想的转变。要适应高考,就要选择并运用有效性应对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善。
1.制定复习的总策略
复习的实质——“育人”,使学生在学识、能力、品质等方面得以提升和发展,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和崇尚理性的精神,积淀、凝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站在“育人”高度认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注重激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才是最佳境界。
行动的起点——一切从学情出发。我们认为,做什么事都必须从学情出发,只要有好的想法,只要对学生的数学复习成绩有提高作用的灵感,立即付之于行动。
落实的过程——数学是做出来的。我们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数学复习,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都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烂做题”和“做烂题”虽然也有效果,但是,它不仅不能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还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做什么样的题”、“做多少量的题”和“怎么做”的问题是我们复习研究和落实的重点。
落实的原则——宁教自己多做题,不叫学生做废题。为了出一道自己满意的题目,赵京当老师曾经创下翻阅90多套试卷的记录,仇慧琳老师也曾为了一条具有背景意义的“样题”找了2个小时。
2.研究高考试卷和考试说明
为及时把握高考命题方向,高效率地完成复习备考工作,切实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数学组在高考结束之后,抓紧搜集相关试卷,认真分析研究。组内还通过专题分工研究,师徒合作归纳总结成文,在组内交流。如:
周德:《高考试卷中的数列问题研究》、《谈如何进行数学解题的研究》;
喻克俭、王飞、郝俊彦:《高考试卷中的函数问题研究》;
曹志华、吴云:《高考试卷中的三角与向量问题研究》;
瞿兵:《高考试卷中的解析几何问题研究》;
瞿兵、仇惠琳:《高考试卷中的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问题研究》;
赵京当:《高考试卷中的应用问题问题研究》;
屠桂芳:《凭栏看剑,且听风雷起——高考数学获胜策略》,并在《新高考》杂志上连载两期。针对刚到手的高考考试说明,撰写并发表了《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备考指导价值》一文,在组内共享。
每一个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交流,每一次交流都会在组内引起热烈的讨论,大家会就试题的考点以及解法争论得不亦乐乎。
3. 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
学校精心选配备课组长,是教学活动正常、高效开展的关键。赵京当老师在2013届全市市高三总结会上,有如下发言的片断:
第一,备课组长是提高学生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第一责任人。
学生成绩的提高除本身因素外,教师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备课组长既是整个
高三阶段复习计划的总设计者,也是整个计划实施的协调者,学科复习“领导者”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他对复习的引领以及对学情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备课组长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高三数学的复习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备课组长去做。很多事情是不能分摊的,必须要亲力亲为。
①备课组长必须是“备课、试卷、讲义、作业及参考答案”的把关老师。
②备课组长必须编制关键的试卷和作业。
③备课组长必须收集和整理材料。
备课组长负责主要的备课工作,试卷的审阅,重要试卷和作业的命题,做参考答案,试卷卷面的排版,其他还有资料的收集、整理等。 特别在编制关键的试卷和作业时。
第三,备课组长必须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和反馈最新的相关资源和信息。
四.提高数学研究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1.倡行研究的工作状态
教研组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为每天工作的常态,例行“把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的行动原则,扎扎实实推动教学研究。
比如教研组以学校的“金秋论文评选”为抓手,由获奖老师介绍写作的心得和体会,由论文发表级别较高的老师介绍数学论文写作的契入点,请知名的专家或特级教师开设讲座。
龙艳文专题讲座:《数学文章的写作方法与如何选择问题》;
屠桂芳专题讲座:《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新高考沙国祥主编、顾俊编辑讲座:《如何写文章更符合杂志主编的要求》;
区论文、校金秋论文比赛一等奖写作经验介绍;
周德专题讲座:《谈课堂教学的反思方法》;
孙旭东、龙艳文专题讲座:《谈教学的专业发展方法》;
组内对同课异构课的反思交流;
特级教师陈光立老师专题讲座:《谈课堂教学的深度研究问题》;
涂荣豹、宁连华教授专题讲座:《图形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组组长周德老师,近三年内有20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屠桂芳校长,近四年内有22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其中核心杂志有6篇。近五年,数学组老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80多篇。
2.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是把我们遇到的较为困惑、疑难而又对当下教学十分重要的问题。比如每天遇到的“教学案例”,这是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反映教学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对这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数学组现有如下研究课题:
l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屠桂芳:《提升学习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行动研究》
l 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周德:《借助数学实验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张居敏:《图形计算器辅助下数列教学的案例研究》
郝俊彦:《用图形计算器进行算法建模的案例研究》
肖辉:《高中函数教学中的中心问题案例研究》
吴云:《运用数学思维导图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有效性的研究》
朱婷婷:《数学交流文化的案例研究》
l 玄武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杨海燕:《如何在新授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袁云:《高中生数学解题自觉分析的调查与研究》
张慧:《关于分层指导学生自主整理错题的研究》
干家栋:《教育转型中学数学必修部分教学思考》
李敏:《高中学生数学解题逻辑的持续养成》
3.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研究立足于教学现场,研究要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比如关于“错题的研究”。屠桂芳校长在2013年第2期《新高考》上发文《自主学习数学的三个要件》,有如下三段话:
①常见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基础不错,课堂上的问题弄懂了,可在测试中却错了;我把它整理到纠错本上,而这次考试考到本题,我还是失分了;一错再错,我对自己快没信心了。“一讲就懂,一做就会错”的普遍现象,让师生深陷解题沼泽地。
②问题根源何在?一是“教”的原因,“我会了,我懂了”的错觉和假象,导致学生一开始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就不扎实,留下了许多日后出错的隐患;二是“学”的原因,同学们处于“老师搀扶下的行走”,并没有学会“真正的独立行走”。
③怎样避免“一讲就懂,一做就会错”?反思检查是找准问题的手段。反思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凡出错的根源,常常表现在审题的偏差、知识掌握的漏洞、方法应用的缺失,导致思维的方向、方式及品质等出现错误,而不少同学对此并未深入反思,自主纠错。
通过研究,我们的做法是,每周都坚持出一份“错题重做” 的练习,用主动方式帮助学生纠错。
数学组的老师们努力把先进的思想转化为明明白白的要求,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操作步骤,组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五.建设课程文化
让课程惠及每个人的成长。我校坚持通过每周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
1.开好校本课程
数学组面对课务繁忙(每人满工作量)、管理任务重(一半教师任班主任或管理岗),抓好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几年来开设了《图形计算器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竞赛数学辅导》、《几何画板的应用》、《数学问题选讲》等校本课程,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2.抓好应用培训
为保持学科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强势竞争力,教研组做好一系列的应用培训与学习工作。
(1)数学实验室的应用(模型、网络、白板、电脑软件、图形计算器等)。经过多次培训与实践,教师们基本掌握了各项设备的操作与应用,围绕数学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数学活动。
(2)数学文档的编辑与美化,数学文档中的各种符号、图形、表格等如何输入与编辑,并提高速度,符合教材中的规范等内容进行培训,使大家的电子教案更加完美,制作的速度更快。
(3)提高命题水平。数学组有周德、瞿兵、赵京当等三位市中心组成员,在全市发挥着骨干辐射作用。在组内针对如何命制各种形式的试卷进行研修,使得命题的流程更加合理,命制的试卷质量更高,速度更快。
3.建设数学文化长廊
在教学楼一楼的走道里,有130幅画面吸引着师生们,这就是数学文化长廊,讲述数学的起源和历史、美感、趣味和广泛的应用,其《导言》是这样叙述的:
“许多人的心目中,数学是抽象、枯燥的代名词。可是,在数学文化长廊里,数学却以五光十色的图景,展示着数学的宏伟,散发着数学的芳香,渗透着数学的精神,令人愉悦地感受着数学的历史、美丽、趣味和广泛的应用,洞见数学的深邃。
数学可以用图形阐释,确实别开生面。我们知道,物理学研究声、光、电、热的物理运动,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化合与分解,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这些都是可以用仪器观察、用实验证实、用实物核查的客观物质运动。而数学不以任何具体的物质运动为独特载体,是一种由人类概括现实而产生的思想材料。天下没有可以观摩的“方程”,也没有可以触摸的“函数”,数学是依赖人们的理性思维而存在的。
数学和哲学有共通之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文化长廊把数学和现实联系着的部分,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了;把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中的数学文化,形象地展示出来了;把解决抽象数学问题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模型,生动地描述出来了。数学,于是变成可以看的、生动的、视觉化了的形象,对于十三中的同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欣赏数学、学习数学、提高数学专业素养乃是莫大的喜事。”
屠桂芳校长说:数学是我们一辈子享用不尽的恩泽,让我们开始这神奇美妙的数学文化之旅……
六.切实提高数学质量
十三中数学组成为一个品牌,代表着先进、进取和精神。数学组以高均分、高推进率,实现了“数学的提升”,蠃得了同行的赞誉。
面对成绩和赞誉,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追问:有没有“死揪”?质量如何?学生负担如何?
从我们的学生日常学习安排来看:①看课时——每周都按正常的课时运行,学生并没有加班加点。②看作业——每天完成的作业就是复习资料配置的作业,我们用的是南京市教研室的资料,难度不是太大,所以,每天的作业量实际上也就是1个小时左右;每周星期天的作业和错题重做,合起来相当于一份就综合练习试卷,两个小时左右,很正常的作业量。③看考试——每周的正式考试也就是星期四下午的一次考试,一轮时是一个半小时,二轮时改为两个小时,可以说是最少的了!前面讲到的单元测验,附加题训练等等都是课堂上完成的,有些还当场做、当场讲解,所以这个不算考试。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纵向深化、横向联网、综合应用”三种操作的方法,渗透数学文化,对重点知识深化认识,将不同板块知识纵横联网,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发展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实现的是学生水平的提升。
这些方面足以说明:我们有没有“死揪”?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一点没有“死揪”,这是教师“巨大的付出”! 教师有为学生“筹划时间”的善良之心和行为之实。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心,我们老师宁愿自己多多付出,超负荷的工作,也不愿让学生因盲目的“死揪”、一味地搞题海战术而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教育视野决定了教育品质。教师们在解题的突破口、转化方向、转化手段及运算上,通过学生尝试分析、感悟,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学生“悟得到、想得通、算得出、留得住、用得上”。虽然老师们很辛苦,但是从来都没有叫过苦,喊过累,这大概就是十三中“总是做的更好”的精神!
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视教学质量为生命,重视品牌的辐射作用,每一个备课组的业绩在区、市统测中保持领先。高考连续两年保持第三名位置。2013届高三数学备课组长赵京当老师作为南京市唯一一个学科代表,在南京市高三教学总结会上面对各区的教育局长、中学校长做教学经验介绍。以瞿兵老师为组长的2014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发起并参加了2014届二轮复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开设市级公开课,编写的二轮资料在全市进行交流,形成广泛的辐射效能。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数学组全体成员汇集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特别重落实”的精神是十三中大家庭精神风貌的突出反映。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十三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始终坚持不断探索,默默奉献,以他们的教学实绩诠释着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爱与执着;同时更以凝练和勤奋踏实的组风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合格的教师其实应该是一盏灯,不一定要有耀眼的光,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