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面孔就是中国的名片

文 / 易红 责编 / 未知 2015-01-30 点击 9439

 

本届亚洲杯赛事间隙,央视五套播放了一则“花絮”:14日中乌之战后,中国球迷们主动捡拾并带走看台上的垃圾。这一幕,给了亚足联官员一个惊喜,其中带头的球迷“磊子”更是被亚足联评为最佳球迷,获赠亚洲杯比赛用球一个。这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还是首次!

连日来,中国队在亚洲杯赛场上接连赢球,着实让人眼亮。比起场上蛮拼的球员,场外的“磊子”们也让人点赞。不知这个“最佳球迷”是不是一个非正式的临时奖项,但对电视机前的国内观众来说,它确实让人感到与有荣焉。正如有网友所赞,这些球迷的表现,对得起胸前印着的“中国加油”的鲜亮标语。

“磊子”们的表现,未必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但他们首次赢得的这个“奖”却让人倍感可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习惯了媒体将赞许的镜头对准他国高素养的球迷,也不时读到中国游客在海外举止失当引发舆论批评之类的新闻。虽然相隔万里,虽然只是部分人的行为,却仍让人感到“与有愧焉”。“磊子”们在亚洲杯上的抢眼表现,给了国人一个生动的示范:走出国门,你的黄皮肤、黑头发就是中国的名片。

不要小看了这张名片。不少时候,它不仅事关群体尊严,也直接关涉现实权益。

有位老友和我谈起不久前他在法国巴黎老城租房的经历:好不容易在中介公司找到一套合适的房子,与房东敲定看房时间。到了约定的日子,正要驱车去看房,却接到房东取消约见的电话。理由很简单:听说不少中国房客不讲卫生,常把房间弄得面目全非。这一理由让朋友哑然失笑,但同样的事反复发生了几次,让他再也笑不出了。最后,还是求助于当地友人才租到房子。

我和朋友一致认为,上述“中国房客”肯定只是少数国人,不能代表所有在法的同胞;我们也确信,这几个房东肯定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把少数个体的行为等同于一个群体。但是,从人的认知规律来说,所谓“刻板成见”、“晕轮效应”,说的其实都是类似的认知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一个群体的印象,何尝不也是建立在感性的个案或是舆论的成见基础上?尤其是在跨文化交往中,彼此所知有限,就更容易凭借一面之交甚至是道听途说给一个群体贴上标签,污名化或是神化对方。最近媒体披露了诸多流传甚广的“德国神话”,其中有些也属于这种认知局限。

作为被贴标签者,最重要的“正名”途径,当然不是大声争辩,而是一个群体无声的、点滴的、持久的努力。在这方面,“磊子”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尤为重要。前有车而后有辙,更多人见贤思齐、景行而从,就能够逐步改写并且重新塑造一幅崭新的群体形象。时下,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家门、迈出国门,我们尤其需要更多正面的、阳光的“形象代言人”。可以说,亚洲杯上中国球迷所获的这个不起眼的“最佳”荣誉,其意义并不亚于国脚们的精彩表现——在我看来,它甚至更让人感到自豪、充满期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