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重在推进教改 | |||||
|
|||||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深化的重点。 这似乎是常识,无需专门讨论,其实不然。教学改革作为重点,首先是对教学和教学改革价值、意义的认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深度认同,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改革的行动和进程。而价值、意义认同一直伴随着教学改革的过程。因此,把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深化的重点,应该从认识上真正提升其价值和意义。 这有多重视角。 首先,从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看。课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否则会随意、盲目,甚至可能碎片化。课改以来,我国有两次重要的顶层设计,一次是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愿景,作了总体的布局,有效地推动了十几年的课改。另一次是2014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为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两次顶层设计越来越完善。顶层设计完成以后,重点应是基层探索,以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探索来落实并丰富顶层设计。而基层探索,对学校、对教师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是所有课程的汇集地,又是所有课程的整合、创生地,真正的课程,即属于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是在课堂里诞生的。可以说,不以教学改革为重点,顶层设计的理念、原则、目标、要求,很有可能落空。以教学改革为重点,是顶层设计赋予基层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机会。 其次,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的三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比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比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而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比喻三:课程好比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三个比喻,意思是一个,课程与教学也许有先后与大小之别,但最为重要的是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绝不能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绝不能只有教学而无课程,同样,也不能只有课程而无教学。将教学作为重点,其目的是让教学与课程规划一起共同支撑整个课程改革,促使课改深化。三个比喻实际上成了具有哲学和文化意义的隐喻,喻示着教学同样相当重要。 再其次,从课程改革的环节来看。课程改革有许多环节,这些环节共同组成了课改之链。在环环相扣中,有没有一个环节更为重要?有,专家们认为是课程实施,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应当是课程教学改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关乎教学质量,关乎课程质量。教学质量、课程质量是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目标,课堂教学当然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一个重点,这同样是可以理解和赞同的。 最后,从当下的教学改革的现状看。课改以来,教学改革风生水起,校长和教师们的积极性很高,这绝对是我们的一大进步,是课改的十分可贵之处。但冷静下来观察、思考,教学改革在繁荣的景象下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即好课的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比如,教学改革究竟要不要模式,一个模式能适合整个地区、所有学校和教师吗?比如,教与学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怎么准确认识与把握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等等。教师们有诸多困惑,面临不少困难。困惑不解决,困难不排除,教师怎能进行教学改革呢? 将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点,就是为了深化课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