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慢读”了吗?

文 / 周宪 责编 / 未知 2015-03-26 点击 7446

飙车和读书本不相干,突发奇想拉郎配,把两个词儿扯在一起,无非是想说明当今日常生活的那些事儿。

飙车乃是一种高速体验,和当下生活颇为相像。飙车人最着迷的就是高速的刺激,注意力全在高速行进,周遭景物稍纵即逝而兴趣全无。

飙车不啻是我们这个时代生存方式的某种象征!速度不但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快节奏,它亦是一种生存的政治,一种膜拜的价值,一种效法的规则。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时尚也好,甚至饮食、交友、恋爱、婚配,都遵循速度法则。快即代表效率,快意味价值;相反,慢则是效率低,意味着落伍。在日常语汇中,我们有太多“飙车语”被创造出来,诸如“抢红包”“快餐”“闪婚”“速配”“秒杀”“快递”“高铁”等等。倘使说语言是社会和文化变化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这些词汇的流行生动地表征了当下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是,当我们痴迷于速度时,会不会失去什么?俗话说得好,有得必有失。飙车唤起了对速度的无限迷恋,那是一种没有极限的期待,快了还想更快。想来这样的心态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几何时,优雅的文学阅读也逐渐被飙车式的速度体验所僭越。人们做事不再十年磨一剑,于是冷落了细嚼慢咽式的阅读。短小精悍的各式散文大行其道,揭橥了我们阅读生态的变迁,即读即罢的阅读很是契合飙车的速度法则。与其花上一两个月时间去专心细读《红楼梦》式的煌煌巨著,不如飙车式地跳读各式流行读物,碎片化的电邮、微信、短信、段子充斥着我们的阅读世界,飙车心态的蔓延已深刻改变了阅读习性。此阅读境况病态乎?健康乎?

导致今天阅读生态激变的原因颇多,视觉文化崛起和阅读方式的转变不可小觑。有研究指出,看电视和阅读书籍是两种判然有别的文化。前者是不容思考,遵循速度法则。每秒24帧画面不停地向前奔跑,在一个个飞速驰过的镜头面前,容不得你半点思索和推敲。但翻开书页则是另一种情境,你可以静静地阅读,或掩卷沉思默想,或来来回回地反复阅读某些篇章。较之于看电视,阅读书籍是更具理性的活动。随着看电视成为人们习得的日常文化行为,这一习性悄悄地渗入阅读行为之中。比如一种“电视选台综合征”,看电视时不停选台换台的焦虑。此种焦虑在网络浏览的在线阅读中经常见到,不停地点击和刷新链接,不断地转换页面,在海量信息中寻觅并不存在的最佳阅读资源,就像是快了还想更快的飙车心态。虽然频繁转换的页面在眼前一一闪过,可并未留步驻足悉心阅读,这与飙车无暇顾及沿途风景别无二致。在线阅读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停地点击,不断地链接,即读即换,随意浏览,选读、跳读、速读、片读……,我们的阅读心态像是在飙车一般。看了无数页面却什么印象都没有,什么信息都没关注,深度思索和专注焦点在这种阅读中荡然无存。飙车式的速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生态,“平面化”和“碎片化”的阅读愈加明显。然而我们却没有察觉自己的阅读习性已悄然改变!

也许无法断言读得越多越快,失去也就越多越快,然则飙车式的行为方式、“电视选台综合征”或流动的在线阅读,它们共同之处就是速度、速度还是速度。匆忙一瞥的阅读,深刻改变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阅读方式。面对飙车的速度法则,我想实在有必要提倡一种“慢读文化”,一种类似于品茶式的阅读。抛开飙车心态,细细品味,慢慢研读,体味文字世界里的隽永和惊奇。

诚然,慢读并不足以抗拒现代化的速度政治,甚至也无法使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慢下来。不过,如何在高速运转之外的闲暇时光里保持“慢读”心态,却是一个甚为重要的生存策略。主张“慢读”,就是提倡一种悠闲的审美阅读;主张“慢读”,就是回到那种原先的细品式阅读;主张“慢读”,就是把阅读带回沉思默想的“瑜伽”状态。所以,“慢读”的要旨其实并不在于时间的延长,而在于一种对文字的亲近和敬重。“慢读”把读者转变为倾听者,在“慢读”中和文本间促膝长谈,在默会中咀嚼文字的魅力。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讨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时,指出传统艺术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它唤起的是一种审美的静观状态,亦即一种沉思冥想的状态。今天流行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其欣赏方式则是震惊,他形象地描述说,震惊乃是一种子弹瞬间击穿胸膛时的触觉感,看电影正是这样的感受,我想它颇为接近于飙车体验了。本雅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何为静观:“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阴的树枝,那就是这片山或这根树枝的韵味在散发。”

诚然,我们免不了还会去飙车,让自己“震惊”一把。但不要忘却有一种慢读在等待你去体验。暂别飙车式的工作后,别忘了歇息在书房一隅,沉浸于静谧的书籍中,让“慢读”为你敞开另一个世界!

终日飙车一样忙碌的你我,也许每天都该自问一句:“今天我‘慢读’了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