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实施有几个年头了,对于新课标的研究我们一直在进行,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听过许多省市级的公开课,备课、教研组同事在一起也在积极探讨,其中有过困惑,也有感悟,可以说我们是咀嚼着课改的新理念,感受着腾然升起的希望,走进了新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专业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氛围,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深切地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给物理教学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在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交流,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列举了笔者的几例做法。
一.将学生带入问题中去,学会分析问题,再让学生去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学生思维往往受到自己已有知识水平及所分析问题的难度有影响,教学中常常要靠教师的“启发”,这实际上对教学的效果还是要打折扣的,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处在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再去提出问题。教师这样做,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也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对于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教师,可能不一定能回答上来,课堂会出现不可控的因素,但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将教学引入更高的层次。也许开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低级,但是经常的进行引导,就可能提现较高难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集体备课,集全组智慧,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在高二回旋加速器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和在电场中运动的规律时,
师:粒子最大速度如何计算?
生:因为最大半径已知,所以有 ,可求出最大速度。有的同学认为可计算电场力做功。
师:能否计算加速的次数?
生:可计算一次电场力做的功,再根据动能定理来计算。
师:同学们是否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几十个人,都在思考生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周期是否会变?加的交变电场周期变不变?在电场中加速时间是否变?
圆周运动的圆心是否在盘的中心?圆周运动之间间距是否相等?
受到阻力时情况如何办?等等。
生:在电场中每次加速时间都在变,原因是缝是一样的,但速度越来越大。
生:圆心应是变的,理由是速度在变大,第一周的圆心与下一周的圆心不在一起。
生: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之差是不变的,而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半径与速度成正比,所以半径之差应与速度之差有关。半径之差应变小。
…
这一节课,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有一部分是老师解答,大部分是同学们讨论解答的,虽然没有最后全部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学生还是对回旋加速器有了较深的理解。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体会和收获是明显的。
二.提倡探究,但教学应是多样化。
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由此可见,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对平抛运动这一节教学过程,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效果是不同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猜想,平抛运动可能是什么样的分运动组成?但学生对运动的分解不太清楚,希望师生的互动,变成了教师的自己分析,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教学中,也不必进行探究,直接做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
教师:将小球水平抛出,让学生来观察小球的位置变化情况。
教师:本想将小球沿水平向右抛出,结果发现小球向右下方向运动,为什么?
学生:小球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向下
教师:小球向下运动情况会如何?
学生:小球向下加速,
学生:小球向下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为什么,你能用理论分析一下嘛?
学生:只受重力,竖直方向速度为零,符合自由落体的特点。
教师:我们就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两个小球同时做平抛和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如何判断两者运动规律相同?
生:“听”落地的声音,若只听到一声,说明同时落地。
教师:如何证明任意位置都相同?
生:可以从不同的高度来比较。
教师:实际上小球还向前跑,你认为小球向前做什么运动?
生:向前匀速,
教师:你能从理论上分析一下?
生:水平方向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应是速度不变
教师:下面用实验验证一下。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对于这样的分析过程,学生自然能够亲身体会,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接受或探究的恰当平衡依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需要研究如何高效高质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只要能关注其中的某些要素就可以了。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框架内,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两者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整合,既注重学习的质,又具有学习的量,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1)探究活动绝不等于将教师做实验简单地改为学生做实验,也不等同于简单而直接的小组讨论。(2)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即便是好学生也是如此,越是基础差的学生越是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三.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再加上实施了“五严”,教学时间的减小,这就要求在减小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还要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倒逼教师想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多、好;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有效教学也体现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学会和会学才能有效。如何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研究和实施了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和学达到很好的容合,从而实现高效,具体做法是:
(1).为学生提供先行材料,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
①给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完成的学习材料,为自主学习的前提.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材料,初步形成对“新知识”认识,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③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判断“自主学习”的成果。④思考或提出一些自主不能理解的问题。总之:通过课前的独立自主主动先学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体验,会遇到问题或发现问题,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2).课堂合作研学,思维性课堂
①课堂教学要真正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方式去总结规律。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的近程),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③课堂不求多,不求全,主要是引导学生思维,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增强信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由封闭到开放,由学生接受到主动探究,由学生死记硬背到身心体验,由重结论到重过程,由单一到多方位。
(3).课后自主拓学,全面提高反思能力
自主拓学是应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学科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以拓宽学生学习时空,提高学习自主性。
下面为一节课堂实录:通过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
在这个实验中首先要设法描绘某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前面我们布置同学们提前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你们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
(1)小球碰铅笔尖法:教材P14—参考案例1
(2)细水柱法,P14—参考案例2
(3)连拍照片法,教材P14—参考案例3
(4)过纸板小孔法,
师:请同学们交流方案,指出各方案的优点及缺点,并考虑如何改进方案
方案(1)简单,方便,但在确定轨迹点时需要特别小心,确定每一个点,需要多次实验得到。
方案(2)细水柱法操作起来方便,可是坐标纸很容易被打湿,描点很困难。
方案(3)如果能保证初速度水平,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效果可能很好(提供器材),图象很准确,但将不同图片合一需要计算机技术。
方案(4)简单,但是不方便,让小球速度垂直通过小孔可以减小误差
方案(5) 平移法等。
对于以上的一些做法,还在探究与改进之中,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了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只是引入,下课才是物理学习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用多元化的方法教学,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