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想用“夜读”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过程:敌不过应试教育,常有学生因补课请假或退出 影响: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考试收获意外惊喜
近一年多来,每周五晚上六点半,我市十三中信息大楼的一间教室里,总会定时开启几盏日光灯,灯光持续两个多小时……这是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和十几个高中生的“夜读”时间,也是曹勇军为语文教育开启的一片“试验田”。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除了考试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在曹勇军看来,“夜读”是让其心目中理想的阅读方式实现的一种途径。近日,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曹勇军以及他的“试验田”,感受这位年近60的老教师对阅读的执著和对语文教育改革不放弃的决心。
曹勇军和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夜读”。记者钱红艳摄
4月10日晚上六点半,草草吃过晚饭的曹勇军,已经在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和十八个高中生围坐在椭圆形木桌前,开始他们独有的“阅读盛宴”。
学生们每人手里捧着一本奥威尔的《1984》,桌上放着自己的阅读记录和心得,每个人根据自己对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场讨论得如火如荼的“盛宴”中,曹勇军的眼神不时流露出一种欣慰、一种满足。
追问起曹勇军尝试搞“夜读”小组的原因,他叹了一口气。在曹勇军看来,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除了考试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
“大多数学生们只是做了一堆试卷,满脑子都是考试范围。仅有的阅读也只是跟考试有关的现代文阅读,那可以说是测试性阅读,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相去甚远。”他半开玩笑地说,“上大学是孩子们的追求,同样也是家长们的追求,但你18岁上了大学,博士毕业也就28岁,之后那么长的人生怎么过?人生支撑点在哪里?”他说,他就是想带着孩子们一起尝试他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过程:敌不过应试教育,常有学生因补课请假或退出
曹勇军有一份书单,其中罗列的都是他想带学生读的“大书”:海子的《诗》、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1984》、《美妙新世界》、《美的历程》、《万历十五年》等。“读完之后,人的想法、眼光甚至心胸都会上一个层面。”他说。
因为知道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做这样的尝试其实没啥底气。曹勇军说,第一次“夜读”让他很受打击。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13年11月23日,提前招募来的、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只有3个人。
此后,在一些老师的推荐下,“夜读”的队伍一直维持在10多人。“有退出的,也有加入的,时不时还有请假的,原因大多是和补课时间冲突等。”曹勇军翻着笔记本里夹着的一些请假条说,“有人考试成绩有了波动,心理压力会很大,家长会担忧,甚至有的任课老师也会有意见。这我也能理解。”上个月,学生们为了全力迎接小高考,夜读小组也在那段时间停了一阵。
影响: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考试收获意外惊喜
在曹勇军看来,不管过程如何曲折,一年多下来,孩子们读的书,写的读书笔记都是实实在在的。
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曹勇军介绍,这是他为经典阅读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记录书,每读完一本都会由一个孩子执笔记录。从学生们标准书写的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个活动的认真和严谨。
“星期五晚上六点半的灯光,成了我们的接头暗号,成了寂静的校园中的风景,成为我们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翻开笔记本,学生肖忆南的话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曹勇军说,在他心里,“夜读”就是一个试验田,他希望孩子们在追逐成绩之外还能有一些精神追求。然而这份单纯的想法其实也收获了额外的硕果。
高二男生王恩良参加“夜读”一年多。他说:“我没想到初中3年都不读一本书的我,一年多来就读了17本书。我原本一写作文就头疼,但居然在上学期一次语文测试中拿到了作文几乎满分的成绩。夜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实实在在看到了读书的好处。”
一名经典夜读小组的高三学生,在申请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高校老师听说他跟着老师一年读了17本经典著作后,对这名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因为这样,“夜读”在部分学生眼里变得和“应试”并不那么冲突。也让曹勇军坚持搞“夜读”有了更多底气。
夜读毕竟是少数人的尝试,曹勇军还想通过学校的读书社、班级图书角、学校读书节等方式,让更多孩子参与到阅读中来。他说:“我们需要一些精神的力量,我们无法无视现实,但至少我们要藐视一些东西!漫长的人生路靠的不是成绩,而是梦想、精神……”
本报记者 钱红艳 本报实习生 高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