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0的特级教师固守与学生的“周五约会”
夜读经典,哪怕只有三个人!
从2013年11月23日开始,年近60的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在每周五晚上,会带着“经典夜读小组”的学生们,一起阅读经典。曹勇军有些固执地想改变学生们不读书,只读卷子的读书现状。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夜读不易,第一回只来了三个人
周五晚6:30,南京十三中的金陵文化研学中心会准时亮灯,开灯的曹勇军,等待“经典夜读小组”的学生们到来。最近,夜读的学生有十多人,曹勇军正带着他们读奥威尔的《1984》,他们的“夜读记”里,写着自己对书的独特看法,讨论甚至交锋,思想的火花在暗夜里撞击……
回想最初的一次夜读,是2013年11月23日,霍晨在写给曹勇军的《给老曹的一封信——夜读小组结业有感》中写道:第一次的活动,我们足足等了半小时,结果只等来了包括您在内的4个人,但您依然认真地和我们探讨书籍,我看得出您的准备之用心,同时也看得出您的失望……
的确,高中的课业负担重,能抽出时间来读“闲书”,还要上交“夜读记”,太不容易了。后来,人渐渐多了起来,第一届的夜读小组,最多时曾有19人,坚持到2014年7月结业时有14人。第二届小组,去年夏天开始时有20人,现在有17人坚持了下来。
说起来,活动的时间是每周五晚的6:30-8:30,但曹勇军算了算,去除假期和期中考试等因素,学生们一年只能夜读20次左右,但收获是巨大的,第一届学生读了15本经典作品。
为什么要夜读?希望学生不只读卷子
高中生读书,因为高考,似乎不得不“功利”。即使语文试卷中有阅读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读整本书,只是读一些对做题有益的片段、概要。除了试卷、练习册,在曹勇军眼里,很多学生已不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什么了。
2014年7月,首届夜读小组的学生们读完15本书,撰写读书报告12篇。曹勇军给学生们写下一封长信:
我们有三次难忘的外出读书,讲得更准确一些是游学:我们把先锋书店当作书房当作教室,在那里探讨奥威尔和他的《1984》;我们到半山园寻访王安石的遗踪,探讨“王安石和他的时代”,学习“主题探究阅读法”;我们在豁蒙楼旧址现在的鸡鸣寺茶社品茗读书,讨论《中国哲学简史》,在天人交契的神秘氛围中感受中国哲学的丰饶博大和壮阔……年级里老师们时常在背后议论,说你们气质变了,眼界高了,读写更有品位了。
我时常自问:为什么要办这个经典夜读小组?意义何在?价值多大?我想,也许就是通过经典阅读,帮助大家铸造自己的人生梦想。毋庸讳言,我们的现实环境并不理想,到处充斥着急功近利的精神雾霾,孩子们到了高中,除了试卷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早已不知精神追求何在。我痛心,我不甘!老师是帮助孩子做梦的人。于是,我便在高二年级组织了这个跨班级的经典夜读小组,想带一帮热爱阅读、也有精神追求的孩子,去亲近经典,发现真理,探索人生。
有人退出,坚持到底的人出了作品集
前几天,南京十三中高三的五大才子才女,进行签名售书,霍晨的《不曾失落的日子》,刘昊的《向着明亮的那方》,陈世琰的《守夜人》,葛吕的《万象为宾客》,刘越的《独立海边》。这五本书的作者,恰是第一届夜读小组中坚持到最后的人。
上了高三的霍晨,每晚临睡前都有20分钟用于阅读。这个有追求的姑娘,原先文化成绩平平,为了能有时间读书,她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现在,不仅她的文章受到肯定,被老师和同学评价为“撞击人心”的作品,成绩也一路向上,现在已经是个拔尖的学生了。
也有学生,因为成绩波动,精力顾不上而选择退出。“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支持纯粹的阅读。”曹勇军说,这几天,有家长听说了夜读小组,主动把孩子送来。
现在,夜读小组的阅读在校内已经得到推广。学校在高一成立了读书社。一个班有十三四个孩子参加,一个年级有100多个孩子。现在一共发了22本漂流书,阅读的全年级的交流做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