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奋斗才是“状元故事”真价值

文 / 刘涛 责编 / 屠桂芳 2015-07-22 点击 6502

 肯定奋斗才是“状元故事”真价值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涛

       讲述高考“状元”的故事,就是关于奋斗的故事,这无疑会为这个时代注入一种可贵的价值能量。

“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3岁时能一字不差背文章”,“爱看韩剧爱淘宝”,“圆周率能背到100位”……每年高考榜单揭晓,“寻找高考状元”便成为一场盛大的媒体行动。在媒体的围追堵截之下,有关高考“状元”的新闻故事都会快速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细看这些新闻标题,感觉更多的是各种噱头和炒作,偏偏少了一些关于学习和成长的美丽故事,以及故事深层的价值能量。

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便是一种永恒的国人情结。旧时的制度安排决定了读书的功利目的,那就是入仕。待到状元及第,“人间万姓仰头看”,一条巨大的“新闻”呼之欲出。今天,高考榜单揭晓时分,可谓几家欢笑几家愁。那些取得头名的考生,往往被媒体包装为一个个神话般的新闻人物,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被过度消费的神话符号。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高考“状元”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问题,而更像是注意力经济时代最为逼真的“商业制造”。这一纸禁令想要真正落到实处又是何其之难?要知道,在媒体、母校、商家、名校集体默许的“利益共同圈”里,大家“各取所需”,共同制造了一个极为混乱的消费图景。

媒体对高考“状元”予以关注,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这里面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简单来说,社会有关注,媒体予以报道,这本身就符合新闻的生产逻辑。然而遗憾的是,原本可以正常处理的新闻报道,却被媒体大肆宣传,上演为一场盛大的炒作大戏。那究竟什么是正常报道,什么又是有意炒作?

报道建立在事实维度,更多的是保障公众对事件的“知晓”;炒作则是一种被夸大的新闻涂抹行为,它并非是对现实景观的冷静描画,而是以眼球和利益为目的的一场营销行为。因此,如果将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正常报道也视为一种炒作而一味抵制,难免有些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因此,并非不可以讲述“状元故事”,而是如何讲好“状元故事”。

目前,散落在媒体上的“状元故事”总是包裹着各种变着花样的噱头。仔细剖析这些故事内核,主体上延续了两种叙事思路:一是铺天盖地的悲情叙事,媒体大量的笔墨倾洒在考生极为不幸的家境出身和身体缺陷上,知识本身的价值能量被远远地甩到一边;二是漫无边际的神话叙事,高考“状元”被有意塑造为一个“王者归来”的英雄人物,他们笑谈人生,满是鸡汤,少了一个十七八岁少年应有的天真和稚嫩。

我们相信,能在高考这条独木桥上拔得头筹的考生,一定是对“寒窗苦读”最有竞争力的诠释者。如果抛去那些短暂的光环和荣誉,真正沉淀下来的则是一种打拼的气质。然而,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样的“状元故事”?“爱看韩剧爱淘宝”、“坚决不开夜车”、“学习娱乐两不误”等新闻基本上铺设了“状元故事”的主色调。面对这些画面,有网友罗列出种种事实开始发问:这是真实的“状元”生活吗?

面对这些“不努力也可成功”的“状元故事”,试想那些正在寒窗苦读的学子会作何感想?在大众媒体那里,高考“状元”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高调入场,动不动就上升到人生高度,要么故作深沉,要么忆苦思甜,要么指点江山。要知道,“状元故事”不能陷入“成功者的故事”套路。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状元故事”不再是励志故事,而是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消费奇观。大众媒体惯用的策略就是捡取高考“状元”的只言片语,并按照戏剧化的编码逻辑对其任意发挥。当“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上了新闻标题,这更像是媒体有意炮制的一种挑衅。

在“拼爹”、“拼脸”横行的喧嚣舆论中,“寒窗苦读”已经是一个渐渐远去的意象符号,我们拿什么拯救正在逝去的教育信心。要知道,最美的故事里,应该有青春,有梦想,有属于年轻人的精神气质。因此,讲述高考“状元”的故事,就是关于奋斗的故事,这无疑会为这个时代注入一种可贵的价值能量——它让我们更加坚信“付出就有回报”,更加坚信这依然是一个拼能力的时代。

(刘涛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