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

文 / 罗祖兵 程龙 责编 / 屠桂芳 2015-10-08 点击 8604

作者:罗祖兵  程龙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然而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重过程而轻结果的层面上。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存在着一些局限,例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只能让极少数学生受益和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等等。真正的因材施教,必须是基于结果的。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而且要促使不同学生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说,它以承认学生的不同潜质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它的价值表现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兴趣,满足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运用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第二,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发展;第三,建构个性化的评价制度。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孔子的教育实践。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育实践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因此得名。经过历代教育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继承、发展,它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但已有的因材施教多半都是重视过程轻视结果的因材施教。本文主要探讨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表现以及存在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策略。

  一、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及其局限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导措施,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导措施”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都属于因材施教。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注重前者,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则注重后者。

  (一)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表现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育中只重视教育手段的差异性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但最终不同学生却要达到同样标准的发展结果。换句话说,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注意到了学生起点的差异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但却忽略了终点的差异性。这从因材施教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来。

  《教育学辞典》对“因材施教”的定义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显而易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但最终要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另有一本《教育学》教材认为:“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种定义强调了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但对教育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并未涉及。同样的表述还有:“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一种原则”。这种只强调过程而不涉及结果的因材施教,或许是对那种强调“过程差异,结果统一”的因材施教的一种“沉默的”反抗,但在统一的考试评价制度下,它必然会走向“结果同一”。

  王策三先生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比较辩证:“因材施教原则,它要求要照顾个别差异,也就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对二者如何统一,并不明确。在当前这个“超大班额”以及统一考试制度下,只会出现“个别教学”统一于“集体教学”,“学生个性”统一于“统一要求”的局面。

  综上所述,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表现有两点:一是教育过程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二是不同学生最终要达到同样标准的发展结果。它鼓励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却不允许教育结果存在差异。

  (二)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局限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虽曰“因材施教”,但它却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应有效果。

  1. 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曾说: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而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势”,并把这种社会叫做“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而而自由的发展”。其中,“全而”是人发展的基础,“自由”是人发展的归属。自由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基于他已有的基础、需要和个性的,都具有他自己的特征。因此,宏观上看,每个人的发展都应该与众不同。而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只强调教育过程因人而异,忽视了教育结果也应因人而异,因此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自由发展”。它所强调的教育过程要因人而异,其实这只不过是达到“同样结果”的一种伎俩。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如何让学生达到同样的结果。于是,“教师视同一课堂中的学生为同一‘类型’的人,按照这一‘类’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同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采取相同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这或许也是我们虽然强调因材施教,但却没有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的原因所在,因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都是有个性的,是自由发展的结果。

  2. 只能让极少数学生受益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尤其是当前大班额教学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只能让极少数学生受益。其原因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与手段。理想的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被关照到。然而,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不用说每个学生了。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而对的学生非常多,而且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非常重,因此只能而对少数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材’被局限在某个范围内,主要是指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对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会“因材施教”,基本的做法就是确保他们“不出事”、“不闹事”。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认为,只要教育过程中存在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育的现象,就是因材施教。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自欺欺人”的行为。

  3. 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

  由于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它就会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它重视“教”的过程要因材施教,却不能在评价时因材施“评”。于是在评价时就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即在评价前“预先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尺,再用这一标尺来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及其发展的所有方而,力图使所有学生及其所有方而都达到‘优秀’的标准”。叫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表而上看似公平,实则相反,因为不同学生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指导、使用了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结果公平性皆是指以关注个体实质差异为前提的利益实现的公平或实质公平。”在进行评价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这如同让一个在城市里最好的学校读书的学生和一个在边远农村学校读书的学生同场竞技一样。

  统一的评价还忽视了一个问题:每个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倾向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教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收获。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就会扼杀学生的个人想法和独特性,这违背了学生的人性。

  二、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涵义与价值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可以弥补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缺陷。但是,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它具有什么价值。

  (一)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涵义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而且要促使不同学生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它自始至终都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而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中,“教育目标不同,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同,以使教育对象达到相异的效果,即什么材料做成什么产品”。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它以承认学生的不同潜质为前提。潜质是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内隐的发展可能性,通过适当的教育,它能够转换成素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身上存在着至少九种智力,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即不同智能的组合)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的潜能也不一样。教育必须以承认学生潜能的差异为前提。

  第二,它以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通常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教育,但教育目标是统一的,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它是预定的,难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认为不仅要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而且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所以,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生为本”的教育。

  由上述分析可知,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并不是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的对立物,而是比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更具有包容性。这是因为,要想做到结果因人而异,过程因人而异是必然。没有过程的因材施教,就不会有结果的因材施教。因此,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包含了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

  (二)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他应该发展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能满足这一要求。

  1.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也称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质为前提,对最终的教育结果也不做统一的硬性规定。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张扬。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由于不强求所有方而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学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优势领域。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感到轻松,个性才能凸显,创造才能涌现”。综上所述,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展。

  2.保护学生的兴趣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虽然强调教育手段的针对性,但却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为旨归。它通常的做法是,学生在哪一方而最差,就加强哪一方而的教育。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教师就会要求偏科的学生在保证自己擅长学科成绩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去弥补成绩较差的科目。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学习较差科目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自己擅长科目的成绩却下降了。在教学中学生最擅长的学科,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但为了让学生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去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科,这自然又是以减少对感兴趣的学科的学习为前提的。其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没信心,趋于平庸发展。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它是对学生擅长的方而进行“扬长”的教育而不是对学生不擅长的方而进行“补短”的教育。在这样一种教育中,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认为,“我们并不是在试图创造一支步调一致的军队,而是创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行动的个体”。

  3.满足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有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专家,需要上百万、上千万的各类技术人员以及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而的人才。然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克服用同一要求、同一规格、同一模式培养人才的片而做法”。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运用能够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去培养和发展他们,因此培养出来的是受过教育的不同类型的“产品”。它既不会扼杀天才儿童,也不会导致每一个学生的平庸发展。“因此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目标,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实现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如此重要,那么在实际的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着手:

  (一)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引导,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这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不仅意味着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只有经过内心的自由选择,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决定,才可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结果。

  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诚如罗杰斯所说:“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他自己潜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允许他有选择他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不仅承认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而且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都会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发展。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并不意味着教师会对学生放任不管.任其自流。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引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设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目标被统一为通过考试,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认为,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朝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发展

  因材施教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材”去进行“教”。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生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教师要想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客观、全而地认识学生是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

  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认为,“儿童的智能结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教育应根据儿童的优势智能进行,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一个学生在写作方而非常有天分,那就应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果有学生在绘画方而具有特长,那也没有必要强求该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要像绘画一样好。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认为,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潜能,教育主要不是促进每个方而的潜能都达到高水平发展,而是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充分发展。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自己优势的领域能够“独挡一面”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表而上的“面面俱到”。

  (三) 建构个性化的评价制度

  要确保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实现,必须建构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制度。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是统一的教育评价制度却使因材施教的理想落空。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而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的落实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使他们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各自达到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把握获得成功的尺度。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允许学生在自己个性才能的领域取得高深发展,而不是以各方而都好去评价、要求每一个学生。

  教育评价促使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翱翔,而不是让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方而“死死挣扎”。因此,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我们尊重个性,不同的学生,配以不同的评价维度与尺度,尤其要关注学生那些与众不同的才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