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

文 / 李如密 责编 / 屠桂芳 2015-10-27 点击 16290

近年来,教学流派问题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在我们国家,从谈流派色变、刻意回避流派,到正视流派的价值、研究国内外历史上的流派,再到呼唤流派、期待流派的繁荣,说明我国教坛正在走向教育家办教育,尊重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的时代。因为一般说来教学流派的被呼唤、出现和发展、繁荣,往往意味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创造力的解放和教学事业的发展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否则,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其中的意味有三:一是教学流派内部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趋同的,具有内在凝聚力,体现着一个特定教学群体的特殊的精神气质。二是教学流派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其生成具有多种可能性,内蕴着相当复杂的机制。三是教学流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具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教学流派的影响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对流派的发展和繁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学生、同行和社会的认同、欣赏和支持,教学流派就没有任何意义。

说到教学流派的“派”,我认为这要由形成教学风格的某一教师扩展到某些教师,由个体延伸到群体,让一些思想、艺术追求相近,教学个性风格类似的教师集合到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扶植,才可形成为一定的教学派别。可见,教学流派的基础是教师教学的独创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说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个体的精彩独唱,那么教学流派就是一个教师群体的默契合唱。其中可能有男声部有女生部,有高声部有低声部,有个人领唱有集体和声,但唱的都是一首曲子,并且因为节奏和旋律的整体和谐而平添引人入胜的魅力。如果说教学独创性是教学活动的标志,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而教学流派则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域里,彼此风格相近的一批教师成熟的标志。也就是说,教学流派标志着一个教学群体的崛起。一个地域内出现教学流派,说明此一地域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和一群已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师团体。

教学流派往往是松散的集合,而不是严密的组织,是“形散而神聚”、“和而不同”。教学流派是靠教师们关于教学的共识聚集起来的,其中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具有精神感召力。《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此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当然教学流派要有核心,有凝聚力。所有教学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力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为核心形成有影响的团队。代表人物在教学流派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带动作用、组织作用、辐射作用。正是在代表人物的作用下,才影响了他人、凝聚了力量、形成了流派。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个,甚至是多个。如语文教学“导读派”的代表人物就有两个:上海的钱梦龙和重庆的黎见明。

至于教学流派的“流”,我认为此乃教学流派的生命活力所在。所谓教学流派,要能流传起来,才算是真正的流派。常常不是仅靠创始人一人独唱发声,而是整个团队的合唱共鸣。流派之“流”,一是靠涟漪式扩散影响,即在横向上形成“流”,主要是外部的、空间意义上的延展。只有一个人,是无法称派的;只有群星璀璨,才有美丽夜空。二靠师徒式传承影响,即在纵向上形成“流”,主要是内部的、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京剧大师马连良曾说过,“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曲谚云:“流派流派,不流则衰。”“流派”的概念关键在于“流”动,有人喜欢、有人效法,自由流传,顺流而下,代代相传,即使“异化”变种了,也有个源头。流,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任何教学流派都是由教师创造出来,发展下去的。流派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派靠人创造出来,更靠人流传下去。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则无法保障流派的生生不息。

教学能够形成流派固属不易,已成流派又能健康流传尤其难能可贵。流派之“流”应是开放的,封闭就会失去生命活力,在这方面是有着沉痛的教训的。一是教学流派在“扩散之流”时忌讳形成小圈子,自缚手脚,满足于孤芳自赏。眼光短浅,心胸狭窄,是难以成就大气的教学流派的。最怕的就是拉帮结伙,搞小山头主义,这只能叫宗派,而断乎不是什么流派。二是教学流派在“传承之流”时忌讳保守,不思超越。京剧界有“成也流派,衰也流派”的感慨,曾几何时各种流派灿若春花,眼见得聚集在既成京剧流派大旗下的继承者,只剩下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不谈思想、艺术上的独特个性追求,成为一种畸形的再造群体。这与艺术流派健康发展的本意,南辕北辙,相去甚远。实际上,继承和创新并不矛盾,流派的传承者若只有守成,不敢创新,则难以超越前人,一代不如一代,流派势必衰落。教学流派的传承应该引以为戒。

教学流派都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所谓教学流派的个性,就是具体教学流派在教学思想艺术上的独特性。对外,这种独特性是该流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教学艺术标志;对内,它又是该流派成员共同的教学艺术目标。教学流派个性绝不是该流派所有成员的教学艺术个性的总和,而是同一流派成员的教学艺术个性之间的相似性的“交会”和集中。一般说来,同一教学流派成员的教学艺术个性和整个教学流派个性保持协调一致的同步性。所以,在同一教学流派中,应该特别强调发展教师的创作个性,而不是强调发展不同教师之间的共性。个性是区别这一流派与那一流派的标志,作为特定流派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追求自己教学风格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的独创性。教学流派中有人,应当允许同一流派中的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以泯灭每个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为代价。“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遥看”教师群体时所见的分明一片绿色,因为他们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但是“近看”时却见每株小草其实各有自己的形状、色彩和香味,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稍有杂色。

怎样才算形成了教学流派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不敢奢谈流派,但主张语文教师发扬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人对戏曲表演的流派提出如下标准,大致是:有继承,有创造发展,为同行和专家所承认,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赏,这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教学风格上来。”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张正君认为,确立语文教学流派的标准大致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形成教学流派的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继承、发展和创新;得到同行、专家的承认;教学风格显著,并有自己的教学体系特点;以某一个或几个教育实践家或教育家为典型代表;有一定区域性影响的教师群体;有反应其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特点的专著。若以此判断,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是有教学流派的,像以李吉林为代表的情境教学,就属于获得公认的著名教学流派。

教学流派的诞生是需要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新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为教学流派的诞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好的发展平台与发展机遇。许多教师已经走上教学改革、教学探索与教学创新之路。“地利”: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积极开发与大力弘扬,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江南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泰山文化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人和”:有一批优秀教师崭露头角,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其中一些年轻的优秀教师,“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很好。传统的教学流派日趋成熟,新的教学流派呼之欲出,教学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初露端倪。

如果说教学流派是教苑奇葩,那么“地域文化”便是它成长的沃土。深厚的文化内涵给教学流派打上了很好的精神底色。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地域文化一般以地理界限来划分,每一不同地域都会形成具有许多概括性、独特性特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对流派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戏剧中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分,烹饪中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都是渗透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流派在形成过程中,也会很微妙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的,就像贴上了品牌标识和盖上了鲜红印章一样,让人顿时有了品质的信赖和认同的满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积淀是造就同乡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空间的接近性,是教学流派形成的一个有利因素。因为空间的接近,使学术交流十分方便,相同的地域,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同乡人在心理上便具有某种认同感,在学术观点、思维方式上也容易一致。当然,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地域接近的范围是大大不同的,古代方圆百里的交流已属难能可贵,而今相距千里的交流也易如反掌。由于地域文化乃是决定一个地方特性的特殊基因,因而以地域文化为内核的地域流派教学活动自然而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也就是各个流派教学独有的美学与艺术特征。

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江苏教学流派(简称苏派)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江苏地域文化内涵的教学流派。而苏派教学就应该是典型地体现着苏派特点的教学。它的特点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将之与国内其他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教学流派做一比较,就会见的愈加鲜明了。目前人们所论地域性教学流派,其各自的特点多与地域文化的精神气质相契合。诚如《今日教育》上所概括的“京派”特征是:包容性强,扎实、严谨、稳健、厚重,透射出北京这一历史都城的深厚人文积淀和今日作为综合性政治、文化中心的雍容纯正。“海派”特征是:开放而灵动、鲜活而婉约,与上海这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大都会的地域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浙派”特征是:开放、理性、实干,与开放较早,接受西方思想较早,商品经济发达的浙江相契合。而“苏派”特征与前述有所不同:构思精巧,处处体现创意,讲求课堂和谐、统一,善于创设课堂情境,与江苏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的风格异曲同工,体现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

苏派教学可以看做一个关于教学流派的地域性描述,是一个总的框架。一个地域文化中不一定只生长一种教学流派,完全可以多种流派并存,争妍斗艳。苏派教学下面,应该允许多种具体的教学流派存在、竞争与繁荣。如苏南教学流派、苏中教学流派、苏北教学流派等,虽然同属苏派教学,但其受更小范围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它们各有不同韵味。一个大的教学流派可能会含有几个小的分支流派,几个小的教学流派也可以融合成一个大的教学流派。教学流派的分合,其实也是伴随教学流派发展的常见现象,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

教学流派在发展中,会有外部的竞争和内部的竞赛。一方面,教学流派经常是在与其他教学流派的竞争中强化优势、显露特色、凝聚人气,呈现出各自“群体竞争”的态势,优胜者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与其他流派的竞争中,如果有效增强了本流派内部的团结,形成了教学共识,坚定了教学信念,便会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如果引起了意见分裂,加剧了道路分歧,则会走向衰落,直至解体、消亡。另一方面,同一教学流派内部的不同教师之间互相也有竞赛。一个普通的教师,通过学习借鉴,开拓创新,则可以超越同行者,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为教学流派做出卓越的贡献。而一个曾经的教学流派代表人物也可能因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能带领流派发展而失去代表意义,而被淡忘甚至遗弃。

教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一批风格相近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像孩子需要鼓励但不可溺爱一样,教学流派也需要提倡和鼓励、支持和扶植,但是却不能用行政命令干扰其发展的过程,既不能阻挠、压制,甚至打击、摧残;也不能急功近利,过于急躁而“揠苗助长”。这些做法对于教学流派而言,要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么“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破坏力不容小觑。最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否则易造成“早产”、“畸胎”、甚或“流产”,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教学流派的成长也需要有伯乐的慧眼相识,需要更多关注和欣赏的目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流派的繁荣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