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语文组 汪源
近几年来,因有幸多次任教高三,我对于高考对学生语文能力要求的提高有着深切的体会。能力的形成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借助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来获得。而在这些方面中,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却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落实的,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内容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所有人都知道广泛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好处。但事实上,很长时间内,不少学生却一直都对课外阅读持一种漠视的态度。近几年,随着文科附加题的加入,随着作文评分标准的日渐严格,很多学生紧张了。他们想多读书,但又不知读什么,怎么读,陷入了一种慌乱盲目的状态。自主式的、多层次的,能满足高考要求的课外阅读该如何操作,成为了目前的研究重点。
过去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少教师往往很随便,认为是课外时间,与课堂教学无关,就忽视了具体的指导,只是告诉学生要多读,要常读,但读什么、怎么读,却不给学生一点具体方法。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有的出于“涉奇心理”,看书只追求离奇的情节;有的是“求速”,以求短时间内提高成绩,背诵优秀作文。这种放羊式的课外阅读开阔了一部分学生的视野,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学生、家长与教师这三者中,教师是最有觉悟,最有主观能动性的。面对形势,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先重视课外阅读,学生和家长才能重视起来;只有我们按照科学的规律,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是一句空话。
怎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能够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是一个难题。我们都知道课堂时间是紧张而有限的,拿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不切实际的,但如果仅仅是开书目,也就等同于没有指导,更谈不上有效了,在思考之后,结合实践经验,在目前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
一、确保时间,使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过去,面对家长与老师的围追堵截,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就像在做“地下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在高一阶段,借助学校所设置的语文阅读课这一平台,通过科学的管理,在每周的阅读课之前,让学生早做准备。除了使用图书馆已有的藏书之外,还请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和大家交换阅读。在阅览室宁静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沉静下来,体会阅读的快乐。除此之外,借助班级管理的平台,和班主任充分沟通,取得支持,要求学生把每天中午的午自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课外阅读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另外,还要利用家长会和一线通等沟通渠道,和家长说清楚目前的高考模式对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把家长争取过来。这些方法虽然琐碎,甚至有些功利。但只有语文老师先把路铺好,学生才能在更自由,更宽松的环境中享受阅读。
二、明辨标准,把握课外阅读的方向
要多读书,就必须考虑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文学修养,审美水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直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重大的影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真正有意义的好书。
我采用的方法是,在定期举办的阅读交流课之前,请学生先将推荐的书的书名、作者等介绍写在黑板上,这样有三个好处:其一,方便同学之间的书籍交流。同学间可以很方便的来借阅别人读过的好书;其二,方便我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掌握和阅读方向的指导;其三,方便就某一本书籍,展开讨论等活动。在这样的要求下,课堂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方向,学生比着读好书,比着谈独特的阅读感受,将不好控制的广泛阅读,变成了在教师一定控制之下的“有的放矢”的有效阅读。
学生在课外选购课外书时,往往和家长有很多的矛盾冲突。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就只能读那几大名著,学生往往只喜欢读那些富有青春气息的著作。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帮助家长说服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说服家长。我建议家长养成定期带孩子去书店的习惯,买那些学生喜欢家长也能接受的课外书,在两者的交集中寻找宝贝。这样就能让二者形成合力,让课外阅读有质量有动力。
三、举例剖析,提供有效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不是随便读,不是无效地“囫囵吞枣”,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之前,根据学生所带的书的特点,要指导他们如何去阅读。对中学生而言,“坐而论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带领学生实践,给他们举例子,做示范。
比如我们可以以名著的某些章节为例,在大家读完后,有意识地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学会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
另外,借助语文读本这一平台,在自由阅读之外,我们每周还指定学生阅读其中的几篇美文。在有了共同的阅读经历之后,利用读书笔记等形式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这之后,我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挑选一些精彩的章节,张贴在墙上,让这些最有效的例子来指引其他学生的阅读方向。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课外阅读,所以不能搞得太细,不能当做课内文章来仔细推敲,不能倒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指导中,我们应把握一个“粗中有细”的原则。
四、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依靠死抠课本的方式,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一种奢望。但任学生随兴趣读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平时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应特别有“三注意”:一是注意学生感兴趣的课内作者,将该作者的代表作在阅读课上做重点介绍,如: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特地将他怀念母亲的其它文章做介绍,这样一方面对课内内容是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了解史铁生的作品风格。二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三是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能打动学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不是要“拔”学生,去理解超出他们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生活,真正学会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表达生活的真实。
五、读写结合,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面作用,喜欢阅读文章的学生,在他的写作过程中,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
为了鼓励这种做法,教师应坚持定期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表扬那些有独特视角的同学,让学生把写读书笔记当作一种读书的习惯。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做好读书笔记之外,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还应用心去发现作文里那些明显与近期课外阅读有关的内容,把这些活学活用的好例子推荐给全班学生。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的内在动力。
六、组织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课标里关于课外阅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应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只有通过活动,将现实与书本结合起来,学生们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组织下,语文课堂上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我最喜爱的一本小说”的介绍会。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特色,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最欣赏的一个作家”的交流活动。看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同学之间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另外还做了一些专题阅读,比如“语言的艺术”——谈郁达夫、汪曾祺的语言,“感受史铁生”等等。
这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经历了一学期的摸索之后,在实践以上几条措施的同时,我有了几点反思:
第一,学生对课外阅读是有极大兴趣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正因为高中生课业繁重,有了更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想借课外阅读寻求解脱,提高修养。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
第二,虽然强调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但是指导不是一味的限制自由,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要让学生体会到,是自己这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第三、阅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一定要坚持。课外阅读不是吃“人参果”,吃下去就见效,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学生,特别是教师本身的长期坚持。要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时间,慢慢积累,步步消化。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效。
在高一第二学期,借助语文组送给学生们的“班级图书馆”这一最好的礼物,应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如何用好这些书,如何真正把这些书当成智慧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底,是一个新的挑战。相信只要语文老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播撒下更多的智慧与汗水,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书海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美丽的那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