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久跑教学反思
体育组 沈锋
接到学校布置的“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安排后,作为教研组长的我也是本次参赛选手,为做到比赛的公正、公平,在征求了杨潘顺教授的意见后,确定了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耐久跑。虽说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的公开课和赛课的磨砺,也算是一名“老运动员”了,但在课题确定之后,伴随而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紧张,同时伴有一丝跃跃欲试的兴奋。
作为学生最不喜欢的项目——耐久跑,如何进行设计才能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这对所有的体育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取舍,最终决定将本节课设计为耐久跑单元的第一次课,以匀速跑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预设为了解耐久跑的锻炼价值,知道呼吸节奏对耐久跑的影响;在练习中掌握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节奏,能够运用心率指标调控运动强度,在变速跑的游戏中体会节奏的变化并能及时作出呼吸节奏的调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目标符合高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目标设定之后,就是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了,总体思路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关注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通过对2015年度学校体测数据的分析,我校高二学生的1000米的平均水平在4分钟左右,按照此推算,匀速跑300米的时间差不多在1分钟多,耐久跑的练习需要一定的运动量,所以整节课的总跑动距离设定为1500米,这样的运动量既能保证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也能够保证学生的锻炼安全。
贾齐教授认为: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包括动作技术、运动条件、运动课题。要进行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就要对三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因材施教,而又不是简单的分层来人为的将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造成学生体育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主教材的教学中,初步设定是用相同的动作技术——呼吸方法和节奏,相同的运动课题——匀速跑300米,不同的运动条件——完成300米所用的时间不同来安排教学,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动作技术标准下,完成练习。为了将所学技术进行运用,在最后拓展提升环节设计了“传旗行军”的变速跑游戏,让学生体会跑步节奏变化时,如何调整呼吸的节奏。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匀速的节奏,选用了节奏感强的音乐作为跑步时的伴奏音乐,我想在音乐的伴随下,多少能减轻一点耐久跑的枯燥和乏味。
将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教材化改造,一直是体育组近来实践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组内赛课,当然是一次绝好的试验机会,通过对体质测试大数据分析和推测,将匀速跑300米的时间按能力分别确定为1’10”、1’20”、1’25”、1’30”,将练习时的最大心率预设为160-170次/分钟,将下一组练习开始心率预设为120-125次/分钟,这样的设计很好地将运动训练的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最后,将所有的设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最终的教学方案,但是试验是否能够成功,心里还是很忐忑。
12月15日上午9:25,终于迎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了,一切的设想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验证,当学生整齐的站在我面前时,已经顾不上之前的担心和顾虑了,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一次挑战。带着学生慢跑一圈热身之后,进行了静力性的肌肉拉伸,当问起学生对耐久跑的感受时,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难受”“痛苦”“不喜欢”,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答案,我表扬了学生的坦诚,但随后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却深深的打动了我。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分组之后,提出了全组要在目标时间内同时到达的目标之后,练习开始,各组组长拿着秒表带领本组同学依次出发,在强烈节奏音乐的伴奏下,四组学生先后到达,心率测试结果与事先的设想基本一致,大部分学生的心率在165次/分钟左右,当心率恢复到120-125次/分钟时,第二组练习开始,很快3组练习就完成了,在每组练习的间隙时间,除了组织学生测试心率,还利用这一段时间和学生们一起交流练习中对呼吸节奏的调控、耐久跑的锻炼价值、课余锻炼需注意的事项等问题,将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的结合,展开教学。3组的练习,各组在目标时间内都有5-10秒左右的提升,学生的情绪也因超额完成任务而略显兴奋,虽然也有学生喊累,但还是完成了每一次的练习,包括“传旗行军”的较高难度的变速跑,学生都在目标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短短的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试验获得成功,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本次赛课收获颇多,首先,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讨形式,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会带来更多的碰撞和思考,其次,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技能教学,更要重视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第三,课程目标中相对隐性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合理把握蕴含于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第四,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开展差异性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今后在教学中仍然会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是体育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