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赛课的课题是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 硫酸》的第一课时氨。接到这个课题以后,我首先查阅了《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以便对本节课的考试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据《考试说明》,本节课主要测试内容为:了解氨气与水、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测试要求为B等级,即达到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的层次。综合考虑了本节的考点,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氨的化学性质和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装置。通过认真备课,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对本节课做总结如下:
一、优点
1、较好地运用了化学史来引入教学内容。
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要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各种化学史教育时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英国便封锁了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的通道,由于当时农田的肥料主要依赖硝石,而且炸药工厂的原料也是硝石,因此,当时人们预言,德国由于缺少硝石,农田会大面积减产,而炸药工厂也会因为原料短缺而停产,这样,德国最迟会在两年内投降。然而两年以后,德国并没有投降,农田依然一派浓绿,前线的炮火反而更加猛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并有了很强的带入感,纷纷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原来,德国以哈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克服了当时的世界化学难题,用廉价的空气、水和煤炭合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氨。”于是,学生恍然大悟。通过哈伯发现合成氨工艺的史实学生可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运用问题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点,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本节课设计了多个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递进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连续性,能紧跟课堂节奏,使学生完全融入课堂,达到比较好的听课效果。如:在观看完氨的喷泉实验的视频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形成喷泉的关键是什么?根据这个原理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另外,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与前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或承接前面内容,或为引出后续教学内容,如:在讲完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后,提出问题——氨气溶于水后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如果没有,那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形成红色?从而水到渠成引出氨与水的反应。另外,在讲完铵盐都能与碱加热生成氨气的性质后,让学生根据NH4NO3和NaOH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出NH4Cl和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还可以就此引出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每一次提出问题后,都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耐心地听取,不急于下结论,多次征求学生的意见,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但是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能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和问题,有待于继续探讨。
二、不足
1、本节课包括两个实验:1、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2、浓盐酸和浓氨水相遇产生白烟的实验。对于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考虑到观察现象更清晰、方便,采用了视频播放而没有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受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在课堂上当堂演示,效果会更好。另外,对于无危险性,容易操作的实验如本节课中盐酸和浓氨水相遇产生白烟的实验,可以大胆让学生去做,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所得出来的结论感受更深,记忆更牢固。
2、本节课自主探究精神还体现不够,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基本上都是老师设计好实验,进行演示。以后上课要注意体现新课标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是学生自主的行动,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引发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释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次的赛课,感觉自己又成长了很多,使我更加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氛围,体会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上课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一系列活动中,一同学习、一同成长的过程。教学之路还很长,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