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有趣”是其表面的特点,那么“有趣”的表象之下,体现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以“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贯穿全文,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同学们模仿本篇课文,选择一个有趣的老师,写一个小片段。最后这节课在欢声笑语中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这节课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课前导入的设计、金岳霖“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汪曾祺的语言。
一、以“西南联大”之风流育学生爱国情怀
在教学设计的最初,我是打算通过林徽因与金岳霖的爱情故事导入的,毕竟他们的故事时至今日依然被很多人奉为文坛佳话,而且这样的故事孩子们也喜欢听,但是一方面他们的故事对于好多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新鲜,另一方面自己在说课的过程中总觉得与课文内容贴的不够紧密,衔接的不够流畅,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导入方式。后来在看到单元标题“慢慢走,欣赏啊”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本意正是想通过这篇课文让同学们了解汪曾祺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语言风格、通过金岳霖先生管窥西南联大众多大师的绝代风华。于是我决定以“西南联大”的概况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所大学,她成立于隆隆炮火之中,内忧外患,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可谓“九州遍洒黎元血”。她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九年时间,却在中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角,但是却汇集了中国四方之俊秀,人才辈出,大师云集,她,就是西南联大。通过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会发现这所闻名中外的高校并没有宏伟的教学楼,更没有开阔美丽的校园,相反却只有几座简陋破旧的校舍。谁能想到就是这样寒酸得让人心疼的校园却走出了一位又一位影响着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大师。这不禁让人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的话:“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我觉得当我向孩子们简单介绍完西南联大的时候,当他们看到如此破旧不堪的校舍的时候,教室里静悄悄的,唯有一双双目不转睛的眼睛。我记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相信西南联大震撼了他们。我相信那一瞬间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人格的魅力。那个年代虽然境况窘迫,但是他们的精神绝对富有。我相信曾经打动我的地方如今也在打动我的孩子们,我相信西南联大的故事在悄无声息让孩子们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知识、对人格的敬畏之情。我由“西南联大”引入“大师”,由“大师”引入金岳霖先生。通过对金岳霖的了解,让孩子们铭记数十年前存在着的这样一群独领风骚的可爱、可敬的大师。
二、以金岳霖之魏晋风骨育学生之真性情
“有趣”是汪曾祺对金岳霖先生的印象,而有趣的表象之下能看得出这位“中国哲学第一人”是个什么样性格特征的人呢?重情重义、有耐心、童心未泯、天真、率真……经过小组讨论,这些性格特点同学们很快就都能总结出来。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金岳霖先生捉跳蚤”这一故事中体现出金岳霖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同学们明白汪曾祺肯定不是想通过这一故事诟病老师不爱卫生、邋遢的生活习惯,但是到底体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同学们最初似乎有点语塞、词穷之感。在课堂中,当时的我很担心这一点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一个“写”的环节没有时间展开,因此我试图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以节省时间,可是当时学生们学习气氛正浓,只要稍加讨论答案便会呼之欲出,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热烈气氛“戛然而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们再加以讨论。周芝烨同学冥思苦想好久,吞吞吐吐回答:“金岳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此语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立刻反驳:“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字眼明显是贬义词”,显而易见汪曾祺是满怀着怀念与赞颂之情写下这些文字的,不能用贬义词。周芝烨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是究竟该如何概括呢?她解释道:“他是一个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眼光的人……”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补充“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赤诚的人”、“一个不拘小节、崇尚本真自我的人”。很高兴在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中,答案一点点水落石出。
中国哲学大家冯友兰也曾经说过金岳霖是个“有魏晋风骨的人,很像嵇康”。由此,我不禁想起,人们在提起嵇康的时候,总会想起那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确,金岳霖先生也的确能够算得上是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他完全没有社会礼教、规矩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活得纯粹自在洒脱、豪放旷达!当代已经鲜有这样潇洒却又不失名士风流之人。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过“西南联大那么多大师,为什么汪曾祺要选择金岳霖先生来好好写一写”我想这与金岳霖先生的魏晋风骨、名士风流之态不无关系吧,说到底这与汪曾祺自己“士大夫”之风范是暗合的吧。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得出的答案印象会更深刻。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学会了层层分析、概括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诚不欺我也!
三、汪曾祺独特的“散”、“慢”的语言风格。
本篇课文,我着重于内容上的探究,从“有趣”的表现到性格特点的分析贯穿课堂,对于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没有深入展开。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关系,另一原因在于汪曾祺语言闲散自然,让我不敢触碰,生怕破坏课堂的整体性,让课堂趋于零散。对汪曾祺语言的品析有待尝试。
其实,窃以为,汪曾祺的叙事有一种独特“散”。何为“散”?汪曾祺讲述故事,主干之外常常故意的“旁逸斜出”。他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故事情节很少跌宕起伏,鲜有贯穿全文的故事,而多是一个个有趣温暖的小故事排列组合而成。他很注重细节描写,讲述故事常常有很多看似“闲笔”的“旁逸斜出”。例如,在《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中,汪曾祺插入了一个学生王浩的故事。汪曾祺以此来说明名师出高徒的的道理。对于这样的闲笔使得文章妙趣横生,但是在学生看来似乎与文章的中心“金岳霖先生”关系不大。但是殊不知,写王浩如今的有名望,是为了突出金岳霖先生“名师出高徒”,写王浩与汪曾祺彼此交往趣事,归根结底在于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群性格鲜明、独具个性的学子,也不无金岳霖先生闲散自然的性格的影响。再如,要写金岳霖先生的衣着特别的时候,又插入了西南联大的其他几位教授的独具个性的衣着,比如朱自清的“一口钟”、闻一多的灰色旧夹袍。这种“散”其实是汪曾祺的有意为之。汪曾祺在谈小说写作时,曾经说过:“我的一些小说不太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散,这倒是有意为之。”不得不说其实他的散文也有这样的特点。
这种“散”带来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慢的艺术”。那些“旁逸斜出”的情节舒缓了叙事节奏,不至于一开讲就带领读者直奔主题,而是如同闲话家常。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得见一位老者午后躺在摇椅上,晒着日光,与你轻声慢语回忆陈年往事。让读者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沉浸于文字中。另外,汪曾祺这种“慢的艺术”还得益于他的注重细节描写。他写金岳霖先生的“样子有点怪”:常年戴一顶呢帽……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呢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幅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他身材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看得出汪曾祺很注重细节,语言朴实,通篇都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词语,平平淡淡,很没有大学者的学究气,相反倒是很接地气,但是却别有韵味。王安忆也曾评价他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汪曾祺很讲究文字,但这种讲究却没有斧雕痕迹,没有堆砌的毛病,他追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平淡,在意境和韵味上下功夫。”对于汪曾祺如此独特的语言没有展开分析,希望下次可以尝试带领学生仔细品读。
这节课让我明白课堂要以生为本,同时,语文的教学还应以情育生。虽然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是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改进,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