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教学反思——王霞

文 / 宋媛媛 责编 / 宋媛媛 2015-12-20 点击 13939

      一、反思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数系的发展历程,数系扩充的原因、方法、原则,复数的相关概念、分类、相等三部分。教材的前言部分给出了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在讨论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时,认为把答案写成这样一个数学历史,我一开始想从这个实例引入,但之后觉得有点生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于是,想到从数的发展史渐渐让学生感受到数的扩充历程以及其中的某些内在原则。具体从两个方面,第一,从人类历史发展中对数的需要来进行数系的扩充这个角度入手;第二,回到数学上解方程的过程来感受数的扩充原因以及原则。教材上最后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x2+1=0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即负数不能开平方的问题,即引发学生思考,又为下面引入平方等于-1的新数:i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二、反思学生

      这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其数学学习能力已经基本形成、抽象思维能力也较好,对于这样一节又浅入深,认识一个新概念的课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与消化能力的。因此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出发过度到数学实例,在引发学生思考数系的扩充原则,以及为了解决新问题如何扩充实数的问题,能更好的让学生接受。

      高二学生积极主动,课堂上可以多设置一些活动,通过同学间合作互动,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时设计了一组图片以及运用Venn图等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自由活跃。

      三、反思课堂

      1、数学课堂应注重“教”向“学”的转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涉及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掌握基础知识,如何把握解题技巧和了解思想方法,如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会学”,就是在学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生活数学等,并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和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2、数学课堂应重视交流与协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模式。 我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交流与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通过相互交流,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表现及其反馈情况来看,本人有一下几点思考: 

      要围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堂应关注:①学生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很好地体验“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②学生思维状态——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地思考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积极活跃与否,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③课堂是否有探究氛围;这些都是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四、反思不足

      1.本节课时间安排还是不够恰当,使得整节课最后的环节处理不够得当。可能前面内容处理太快,导致后面时间剩余有点多,而且后面和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时间不是很充分。

      2.语言不够简洁、优美,需要加强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本次赛课,感受到要真正上好一节好课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希望以后跟学校的前辈的多加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