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李明霞

文 / 李明霞 责编 / 李明霞 2015-12-21 点击 886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反思

地理组 李明霞

      本周学校组织的首届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让我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力,发现一堂好课,一堂学为主体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好课,教师前期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进而教师在自己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扮演的引领作用才能得心应手。

一、“探索发现”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抓住主线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对常见地形和地貌成因进行分析,因此会涉及很多类型的地貌图片,如何让学生系统的理解不同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时又不能在众多一闪即过的“美景”中迷失自我,我设计了三组探索发现活动。

     探索发现一“沧海桑田”,加深了学生对地壳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理解;探索发现二“大话西游”,我设计了一条从大连沿海至新疆内陆的西游路线,然后放开讨论探索沿途观察到的地貌景观,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让学生加强了空间上地表形态的差异感知,为下一步结合地理环境分析地貌成因打好了铺垫。紧接着,在外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处理上,我把众多地貌图片进行分组,让学生对比中分析并尝试说出不同地貌的成因,这样避免了单张图片连续过带来的混乱感。探索发现三“寻找联系”,再次结合西游路线中不同的外力作用集中区图片,让学生自我升华,寻找外力作用四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一系列的探索发现活动首尾呼应,层层推进,使课堂探索精神浓厚,又不失气氛轻松活跃,同时又收获颇丰。

二、概念辨析到位,问题设计较为精准

   “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中“风化”和“侵蚀”以及“风力”和“风化”两组概念的区别,历年来一直是学生难以区分辨析的知识点。因此,课件中我特意设计了这两组概念的辨析活动,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识尝试理解辨别,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点评,抓住每个概念的本质,这样学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概念的实质,并在以后的知识理解中才能顺理成章。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求老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精准,既要问的有层次,又要有深度。因此,在内力作用这一模块,我设计了一组层次性明显的问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你认为图中地表形态分别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地壳运动有何不同?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这反映了何种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内容模块,我带领学生按照“动力”——“作用方式”——“常见外力地貌”模式逐步分析,由简入难,其中穿插概念辨析,深入理解概念之后,接着请学生“说出下列四组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然后“据图找出外力作用间的联系”。这样的问题设计在课后也得到了丁孟群老师的肯定,丁老师认为问题设计层次性强,有一定深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课堂完整,过程流畅,重难点时间把握较合理

      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视频,观看后请学生说说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引用视频中的一句话“一股隐藏的力量,打造了崇山峻岭……”,顺势导入“是什么隐藏的力量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呢?”自然而然。按照课标要求,完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环节,并穿插适当的练习,最后结合板书归纳,时间安排较为妥当。

        本次赛课准备时间短暂,几乎完全基于自身经验和课堂现场发挥,不免在诸多细节方面存在纰漏,赛后我也请评委老师给予指导点评,结合课堂感受和老师评价总结如下:

一、个别问题设计需要仔细斟酌。

     例如,在引出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两个问题中,我原本设计用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说明水平方向的挤压和张裂运动,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对比说明垂直方向的地壳运动;课后经丁老师指导反馈才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都是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伴随着垂直地壳运动,两个例子处理不当会自相矛盾。

二、语言不够严谨精炼,随意性较大

     例如,在风化作用环节,我采用的一张水的冻融作用引起风化的图片,讲解时出现口误“水滴石穿”,而水滴石穿其实应该是描述侵蚀作用而不是风化作用。所以,今后的课堂应该注意类似的错误及时避免。

三、探索发现的讨论活动展开不到位,放不开

     整节课以三个探索发现活动为主线,在第二个“大话西游”环节中,由于急于想让学生快速找到地貌的成因,讨论后只是请了两个学生发言,没有让更多的学生由浅入深的展开想象,充分讨论发言交流,所以在此环节略显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次赛课过程时间紧任务重,赛课过程紧张也很充实,前期短时间内要想做出课堂较为完美的设计实属不易,教师要想发挥40分钟的高效率,必须充分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素材,精心设计,大到整堂课的效果预期,小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预设,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这样才能发挥一个老师应有的引领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