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教学反思——黄颖洁

文 / 黄颖洁 责编 / 黄颖洁 2015-12-21 点击 15492

天才还是魔鬼 这值得我们深思

——《氨》教学反思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化学组 黄颖洁

        哈伯(F.Haber 1868—1934)曾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成为了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的魔鬼;他也因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实现人工固氮,为人类带来丰收,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这位1918年诺贝尔奖的得主——究竟是魔鬼还是天才?围绕“以空气制造面包”这一事件的主角氨,笔者设计并展开了本课时的教学。化学课堂,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阵地,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善用之,这样才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次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比课前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一)   教学设计反思

        《氨》是本章第四节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设计之初,意图强调:一、氨的性质特殊,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很好的展示并进行引导,学生可以观察现象后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重要结论;二、氨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结合实际应用如致冷剂、工业制硝酸、制备化肥等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于它的认知上有亲近感,易产生求知欲。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氨极易溶于水、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1、  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四个“一”展开:一、掌握一种物质——氨气的重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以实验为手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重要结论。二、掌握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法,在课堂教学重难点之一氨水的成分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三、掌握一种理念——科学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固氮”这一生物成长时所必须克服的难题,化学家通过细致对比分析,改变实验条件,最终实现“人工固氮”。四、一种态度——“天才还是魔鬼,这值得我们深思”。化学家哈伯的“功与过”其实正是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观点,将化学知识用在何处的问题留给学生深醒,只有善用所学,才能造福人类及子孙。在课堂反馈时,学生能够熟练的归纳氨气的重要性质,并且赞成对于方法、理念、态度的革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教学时间安排

        本节课设计时长为40分钟,其中引入部分3分钟、氨气的物理性质归纳2分钟、化学性质12分钟,铵盐的性质8分钟,氨的实验室制法5分钟,氮的固定及氨的工业制法5分钟,反馈练习4分钟、课堂小结1分钟。从实际课堂操作来看,氨气的性质教学共用了20分钟,学生对于此部分演示实验非常感兴趣,实际操作时对实验现象观察仔细,引发新情境、新问题并深入思考讨论,故最后上课反馈练习和课堂小结时间被压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轻引发,重探究,将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生成,并将课堂主阵地交给学生,聆听其思路,倾听其诉求,较好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

3、  教学问题设计

        在本课时氨水成分的教学中,笔者并不是抛出一个“氨水有什么成分?”这样的问题大而化之,而是设计了以下四个探究问题:一、氨气能溶于水吗?二、氨气是否与水反应?三、氨气与水反应生成哪些物质?四、氨水是否稳定?此四个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氨气的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到探究氨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成功演示后,学生在任务驱动模式下,逐层瓦解难点,得出结论。此外,对于氨气与酸的反应,在演示“空瓶生烟”实验之后,才提出讨论问题,请学生对“白烟”生成的本质加以分析,也使他们对于酸的挥发性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中,对课本内容进行了调整,先讲解氨气、铵盐的性质,整合了氨气的制法放在了最后,将氨的还原性调整至氨与酸的反应之前,让氯化铵的生成与氯化铵的分解实验做到更好的衔接,由实验到实验转承而下,水到渠成。

(二) 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均是以实验设问,逐层推进展开。一、从“喷泉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氨气物理性质的特殊性——极易溶于水,但又为化学性质氨气与水的反应埋下伏笔,“喷泉”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生成溶液的碱性,学生自然想到这不是单纯的气体溶解。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这样的“重磅实验”开头,重点得当,学生关注度高,能迅速捕捉关键词,为后续的问题探究打好基础。二、从“冰块实验”出发,简单的小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氨究竟为什么能用作致冷剂。三、从“空瓶生烟”实验,探究了氨与酸的反应原理,引发其对为什么能生成“白烟”背后的深思。四、从“氯化铵的分解”实验,打碎了学生以分解铵盐制取氨气的想法,以鲜活的“白烟仅凝聚试管中”,加入水后的探究,促发了学生迅速归纳出铵盐的性质,并引出新的思考,究竟怎样的方法才能实验室制得氨气?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没有课堂演示,而是以试管实验检验反应物混合后的生成产物,点到为止,为后续的分析节约了时间。

(三) 存在问题反思

本节课堂教学中,内容多、时间紧的特征体现的特别明显。

1、  课堂演示实验未能分组,学生虽观看教师演示,但实际参与体验过程的人数少,覆盖面不够广,探究效果未能有预期那么到位,尤其是后排的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把握和原理的分析没有前排那样清晰到位。

2、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设计实验演示后,对原理的细致分析时间较少。最后10分钟教学时,请学生答题速度加快,留给学生分组讨论及思考的时间偏少,对给学生回答互评环节给以评价的时间也较少。

3、在教学结束前,反馈练习未能全部实施进行,如果能做到讨论→质疑→释疑→总结→巩固,所有环节完整就更好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还存在哪些未掌握的内容,在练习讲解时可以有的放矢的挖掘。

(四)  改进措施反思

1、 科学探究法的落实,离不开反复的实验检测、现象观察、重新实验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做到学生分组实验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实地科研能力。

2、  教学内容不宜大而全,可以适当精简,比如氨气与碱反应的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铵根离子的检验可以考虑到后续课程中再进行讲解。

3、 教师需要更加熟悉多媒体的使用,如果能熟练的进行实物投影、PPT之间的无缝转换,可以更好的实现演示实验的可观性,提高听课效率。

4、  减少教师讲解,提前做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填写导学案后说话,以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新思考,更多的注重课堂的引导。

        总之,一节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体。通过反思,笔者体会到自己在本课堂教学时有优点——设计立体、思路缜密,课堂围绕五个课堂演示实验有序展开,有新意、有亮点;但也有着多个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及时调整,努力整改,力争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品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