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组 张娟娟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对这部分知识的阐述思路非常清楚,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文字内容。因此,教学设计思路是以教材内容为纲,将重难点知识点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们总结呈现,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过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于前面知识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仅凭教材文字的讲解和几个简单的实例,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每一种力的作用形式都结合一些具体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引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并说明现代科考发现的“高山上面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让学生首先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来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指导学生看书,对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勾画,教师作更正和补充。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入具体的实例,以图片、表格、思考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提升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是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随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堂总体反思
在教学内容方面,内力作用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的形式进行的,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加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火山喷发这两个案例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内力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内力的重点,包括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运动的方向和产生的地貌两方面来各自讲解,并加以实际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外力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也是比较难上的。在这一内容的讲解上,我基本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但收到的学习效果并不完美。课堂结束后,思前想后,觉得在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每小组负责一张图片 ,学生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 ,对播放出来的图片进行讨论 ,判断其是属于在哪种外力作用下的何种表现形式 ,并尝试叙述该种地貌形态的成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之后在其他班级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了如上述所述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上述的这种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并且在老师稍微的引导下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地貌的成因简单描述出来,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新课堂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无论是在教学问题等的设计和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是简单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就完事了,而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2、课件设计合理性的反思
课件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几个环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地理解力的训练。知识结构基本合理,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这节课从文字内容上来看,很简单,但如果只凭文字内容学生是无法建立起教材的感性认识,而对这部分内容而言,没有感性的认识就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特别是在应对各种识图题时,没有相关的识图训练,是无法正确作答的,因此,看图的过程是必要的,但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图片只是一闪而过,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并不够深刻。再有,因为与内容相关联的图片很多,即使每个内容只配一张图片,一堂课下来也有将近三十张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从课后的反馈看,学生过多地记住了图片内容,但与图片相配套的文字内容掌握不透彻不完整,看来图片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多媒体应用的从属地位,不能让课堂教学让位成为录像课,知识的讲解和理解,还是最重要的部分。
3、课堂气氛反思
课堂上教师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注意到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这方面的教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4、个人能力反思
肖川博士说过: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通过这一节课的授课,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外,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个人能力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的欠缺和教学经验的不足。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现在也能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古语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时刻告诫自己要做到多听课多积累,多看一些专业性的杂志,多补充自己缺乏的专业性的知识,并做到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做一名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