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陆赛娟

文 / 陆赛娟 责编 / 陆赛娟 2015-12-21 点击 9164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反思

地理组   陆赛娟

    地理源于生活,而又融入生活。《地理新课标》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科是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这门学科。

     12月15日,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拿到课题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课标。本节内容课程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其涉及的内容较多,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是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要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基本骨架,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了再塑造。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然后又分析了教材和学情。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了修饰雕刻的作用。事实上,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比较抽象的,但它所营造的地表形态又是丰富多彩的。于是我就想如何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焊接”到生活中那些生动可感的事物或现象上呢?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呢?如何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与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尝试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从生活转入课堂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我尝试从生活转入课堂。“陆老师从小生活在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是她很想去看看雄伟的珠穆拉玛峰,去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走一走,还想去看看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和美丽的长江山峡.......人们都希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大自然满足了人们这一愿望,不同的地区总有不一样的自然景观。那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多彩的世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欣赏美景图片——雄伟的珠穆拉玛峰、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和美丽的长江山峡,进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我把自己外出旅游在沙漠中行走的照片和在云南路南石林的岩溶地貌的照片也放到了课堂中。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照片和美景图片比较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些现象原来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关,看来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就好像是绿叶与红花,红花虽好但也需绿叶的陪衬才更显娇艳。,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营造更广阔的地理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地理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位朋友在喜马拉雅山区旅行,途中休息时从路边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玩赏,受小石子纹路的吸引,不禁仔细观察,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这个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了思考,并大胆地做了猜测。然后我又通过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知识。我想平时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多关注生活中的事件,积累相关素材,善于捕捉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相关事件、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衔接点,勾勒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境,那么一定能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地理学习空间。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巧妙设计活动,寓教学于活动中,这样比较受学生欢迎,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触动和共鸣。例如在讲风化作用时,我用了这么一个事例:自然界中有些原本坚硬的小石头,日长年久后,用手指轻轻一捻就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个事例,更好地引出相关地理知识。又如在对比地壳运动的两种方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利用手头现有的工具模拟探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仔细观察分别,分析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完成比较表格。学生兴趣很高,后来我还请了一个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了演示。通过演示活动,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对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用生活中的实验提升认识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新课标中也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或者操作,对相关知识影响深刻,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在分析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我原计划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器材:托盘、沙子、水,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教师事先将沙子堆成小山的形状(比喻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用细小的水流冲刷,并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且思考:

1、破坏“小山”的动力是谁?

2、怎么破坏的?能否以示意图表示一粒沙子的运动过程?

3、流水对泥沙产生了哪些影响?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可惜后来因为时间匆忙,实验器材准备不全,所以改成了“观看小流水作用的实验视频”。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那效果一定会更佳。

五、虚拟生活情境,解决实践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我进行了“虚拟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并去解决实践问题。我设计了一条旅游线通,让学生按照图中设计的旅行线路进行旅游,并展示旅途中内、外力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相关景观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景观分别要由哪些作用形成。最后还让学生分析了南京的江心洲和六合的桂子山的成因。

 教学中,当我们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上,融入到习题中。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及时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是贴近现实生活而丰富多彩的。这种虚拟生活情境的地理问题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积极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思考生活与地理的紧密关系,学会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本节课,我把“生活”和“课堂”紧密结合,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要更加科学,课堂节奏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另外在生活案例的选择上,还需多加研究,力争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学地理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地理课堂只有与生活想结合,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掌握知识。其实这是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平时多积累与地理教学相关的生活地理素材,并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其次需要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能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地把生活知识融入地理课堂,善于用地理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生活真正走进地理课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