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张雯雯

文 / 陆赛娟 责编 / 陆赛娟 2015-12-21 点击 12577

一、教材分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与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在教学中,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他们形成的各种地形;了解它们的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

过程与方法: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级形成原因;利用景观图分析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性态度的影响。

难点:地表性形态的变化和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北爱尔兰的 “巨人石道”?它是全球最著名的柱状玄武岩结构。 横剖面是六边形。我们南京六合桂子山上也有。那这样的地表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什么是地表形态呢?

学生回答:集体回答。

教师讲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我们又称之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按照能量的来源又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提问:我们再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六合桂子山的六边形石柱。大家结合材料一,思考,南京六合桂子山的石柱是怎么形成的?

材料一:六合桂子山的成因

1000万年以前火山爆发时玄武岩浆喷到地面冷却形成的。喷发出来的是一种特别灼热的流体岩浆。玄武岩岩浆从地壳裂隙涌出并迅速冷却变成固态的玄武岩并收缩、结晶,岩浆的凝固过程中发生了爆裂,而且收缩力非常均匀,于是就形成了规则的柱状体图案,这种过程有点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层淤泥在阳光的暴晒下龟(jun)裂的情形。

学生回答: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教师总结:岩浆活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学生回答:地球内部。

教师总结:这种来自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我们称之为内力作用。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地表的活动。

教师讲授:岩浆活动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种内力作用的类型,还有哪些类型呢?大家看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陆地与陆地碰撞形成的。

教师讲授: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岩石圈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很多的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是地壳比较稳定的,而板块与板块的边界地壳运动是比较活跃的。请同学们根据图中喜马拉雅山的位置,解释它的成因。

学生回答: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教师讲授:大家来完成活动一:尝试利用手头现有的工具模拟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的如下两种运动。想想它们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貌?

学生思考,上讲台展示。

教师讲授:我们观察岩层的运动方向,发现岩层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表面的关系是平行的,我们把地壳运动的这种形式称为水平运动,如果岩层受挤压力的作用,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如果岩层受到拉张力的作用,会形成断裂带。总结表格一:

 

分类

  示意图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 例

 

 

水平

运动

 

 

使岩层:

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褶皱山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垂直

运动

 

 

 

教师讲授:如果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就是地壳运动的第二种方式,垂直运动。

完成活动二: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试述台湾海峡的形成原因,并在示意图中标出其相应位置。

总结表格一:

 

分类

示意图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 例

 

 

水平

运动

 

 

使岩层:

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褶皱山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垂直

运动

 

 

    使岩层:

隆起和凹陷

引起:

起伏变化

海陆变迁

    泰山

华山

庐山

台湾海峡

 

教师讲授: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什么为主呢?

学生回答:水平运动。

教师讲授:以上我们学习的是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还有一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变质作用。同学们来看课本P69,倒数第二个自然段,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教师总结:内力作用总的结果是使得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缓呢?

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总结表格二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教师讲授:以上我们学习的是内力作用。同学们看课本P70,有关外力作用的相关内容,回答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先来介绍一下风化作用。我们看到整块的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和砂砾。图中已经给了大家一些启示,在什么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崩解和破碎呢?在温度的作用下。白天,岩石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20度,而在岩石的内部,温度却只有10度左右,而在夜间跟白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岩石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这种表里不一的涨缩就使得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些裂隙,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岩块就掉落下来,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和砂砾。

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也会发生风化作用。看图片,一个大树生长在岩石的裂缝之中,随着大树的生长,裂缝会被撑大,然后崩解、破碎。

在水的作用下,岩石也会发生风化作用。水分渗入岩石的裂隙之中。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体积增大,裂隙随之加深。冻融交叠出现,使得岩石分裂成了碎片。

教师讲授:我们来看视频,水冲泥沙实验。思考:流水的冲刷对泥沙产生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1、流水将泥沙冲出小沟(侵蚀)

          2、流水将泥沙搬走(搬运)

3、流水将泥沙带到低处沉积(堆积)

教师讲授:比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再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所以,常年累月的流水侵蚀形成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然后,流水将泥沙带走,从黄土高原上带到了黄河下游,在黄河下游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沉降下来,形成了一些堆积地貌,比如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黄河三角洲等。

教师讲授: 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进行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物质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观察下面一些图片,思考,你认识这些地貌吗?这些地貌是由什么作用力形成的?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先看第一幅图片,风蚀蘑菇是经过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呢?大家从岩石的软硬程度和风力的大小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下风蚀蘑菇的成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在哪里可以看到风蚀蘑菇地貌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

教师讲授:先看第二张图片,长江三峡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呢?出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流水侵蚀作用之下形成的。在流水作用下,河床底部的碎屑物质被带走,在原地就形成了峡谷,“V型谷”。

教师讲授:先看第三张图片,海蚀崖、海蚀柱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在沿海地区。

教师讲授:先看第四张图片,冰斗、角峰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冰川侵蚀作用下。出现在高山地区。

教师讲授:还有一种特殊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一般有溶洞、石林等景观。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流水侵蚀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溶蚀作用。

教师讲授:搬运作用是风、流水、冰川等把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展示图片,河流搬运泥沙的图片,沙尘暴是风力搬运的一种现象。

教师讲授:堆积作用是指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展示图片),这些地貌分别是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

活动三: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问题

1、以上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什么?

2、分析黄河三角洲地表沉积物质的来源。

3、简单推测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边画图边解释)黄河中上游,尤其是在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带走了很多的泥沙,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下来,形成了三角洲。所以黄河三角洲的物质来源主要是中上游的侵蚀物。那有没有风化物呢?(展示风化作用的图片)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在原地形成了一些砂砾和碎块,这些物质会不会被流水搬运到下游?

就是说,黄河将黄河中上游的风化物、侵蚀物带走,然后经过搬运作用,在地势较低的入海口处堆积下来,所以外力作用使得高的地方变低,低的地方变高,使得地表形态变得趋于平缓。

教师讲授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和砂砾,这些风化物会被侵蚀带走,然后经过搬运作用在地表的低洼地带堆积起来,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石。形成的岩石又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新岩石,如此循环往复。

教师展示材料讲授内外力的关系:

材料二: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峰的海拔却只有8844.43米。

反馈练习:说出下列地貌名称及其形成的作用力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注:①为冰川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