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韩进萍

文 / 李明霞 责编 / 李明霞 2015-12-21 点击 14025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韩进萍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的重点。最后分析了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内外力共同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两部分内容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通过适时适量的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学情分析:学生虽对地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但深挖理论规律,探究原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应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景观图片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做到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设计思路: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案例分析内外力;2.借助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辨图,以精讲多练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内力、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内力、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主要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引导学生根据大课堂学本,完成内力作用来源及表现形式预习梳理。

    板书:一、内力作用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的图片,请学生阅读案例1,分析内力作用的不同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不同点。

补充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

 

 

基本形式

方向

对岩层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小结: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承转: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那地质作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外力作用会对地表形态产生什么影响呢?

    板书:二、外力作用

    引导学生根据大课堂学本,完成外力作用来源及表现形式预习梳理。

    1.风化作用及对地表的影响 

    风化作用使风化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及对地表的影响

    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注意和风化区别。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重点是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地貌等,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地貌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对于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简单认识。

   3.搬运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风、流水、冰川等把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叫作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会形成搬运地貌。

    4.搬运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者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就形成了堆积地貌。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重点是风力堆积和流水堆积地貌等,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地貌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对于海水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简单认识。

    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请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表沟谷纵横的成因。

    深厚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力堆积作用

    地表沟谷纵横的原因——流水侵蚀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结:通过风化和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于平缓。

    探究:2000万年来,珠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高度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在地表形态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内外力共同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总结: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练习:

    作业:大课堂学本

【板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2、外力作用各种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尽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构是严谨的,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内力作用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案例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比较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也把握了知识点。对于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则请两位同学用实物演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不同方向、对岩层和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形象的理解了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收到的效果比较好。

    外力作用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难理解,对这部分内容而言,没有感性的认识就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特别是在应对各种识图题时,没有相关的识图训练,是无法正确作答的。所以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一一展示大量经典图片,请学生对播放出来的图片进行讨论 ,判断其是属于在哪种外力作用下的何种表现形式,并尝试叙述该种地貌形态的成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小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自己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课堂小结多次采用表格对比归纳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明显地认识到内外力的联系和区别,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

    2、教材和大课堂学本相结合,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有“章”可循,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新课开始,通过大课堂学本知识点的填空,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内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的把握;课堂学习中随时挑选相关题目检测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能力;新课结束后又可以布置大课堂学本上的适当作业留作反馈拓展,及时巩固消化重难点。

    3、这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视频和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生动形象,每一种力的作用形式都结合一些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师设问不够精练,有的过于琐碎,需要再精心设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动手操作的安排还不到位,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做一些地理小实验,这样印象才会更深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