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生物教研组李安静
本节课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比较、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中重点内容是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约占课堂的2/3时间。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设置梯度性问题,驱动思考
1、选择怎样的植物细胞观察有丝分裂?为什么?
2、 观察植物细胞的什么细胞结构?为什么?
3、 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染色体(质)吗?
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验流程中的具体步骤,提出相应问题。例如,解离的目的,染色时间长短控制等。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解离的目的,做适度补充: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中的果胶易溶于盐酸,这样,细胞之间的粘着性就降低,容易被分开了。
(二)创设“边做边学”模拟活动,体验实验操作
学生边做边学,体验实验中制片的操作流程,并比较与以往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不同,理解压片操作的意义,并通过图片了解压片应达到的效果。
(三)搭建物理模型,加深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的理解
学生通过绘制有丝分裂后期图、摆放染色体模型等方式,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比较
通过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3D动画,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联系细胞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学科思想,引导学生比较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不同,进而引导其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性。最后,利用图片重点比较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和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有何不同。
三、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蛙的红细胞有丝分裂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得出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并提出“没有纺锤体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有丝分裂意义的认识,体会到纺锤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稳定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我试图通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同时,基于学生的学情,我反复调整教学问题的设计,期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然而,在将教学设计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从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 反思实验课的实验体验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考虑到《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是教学重点,曾反复斟酌如何让学生获得实验体验。在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体会到解离时间长短、染色时间长短把握的重要性。而在课堂中,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实验比较耗时,不能安排完整的分组实验,只能用简易的模拟实验代替,即让两位同学演示制片的操作。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体会到压片时再次加盖一块载玻片的意义。然而,由于同学没有动手实验,不能发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只能凭借图片猜测染色太浅、细胞重叠、细胞中分裂的细胞少等原因。正如学生在校本课程汇报时所说:参与了实验过程,才真正懂得了实验的目的,自如的区分各种试剂的作用,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
2、 反思学生活动的灵活处理
在课本中,有绘制植物细胞各时期有丝分裂图像的学生活动。由于课时有限,我将其进行了简化设计——学生根据给出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绘制有丝分裂后期图。两位同学上黑板绘制时,在高等植物细胞的两极绘制了中心体。这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在尚未研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之前,利用学生暴露出的错误,让学生体会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从而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的。然而,在这个环节,也有对学生学情把握的不足,耗时较长。部分学生能够识别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但绘图存在困难,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等同伴互助方法,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反思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以识别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图引入。学生很快说出了正确的分裂时期,课堂立即过渡到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学习。在设计时,我也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学生是否还能记得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然而,由于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引导学生完整回顾。如果利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让学生重温分裂的连续过程,是否对于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有所帮助。
4、 反思课堂的开放性
尽管在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活动加深学生体验,达成了既定教学目的,但缺乏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自主思考,课堂的开放性还有所欠缺。例如,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学生提出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细胞重叠、染色太浅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原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意识,提升其生物科学素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