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反思——焦玉蓉

文 / 王静 责编 / 王静 2015-12-21 点击 1056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授课的重点是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授课的难点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在充分解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个人感觉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条理是比较清晰的,难度在于政治制度的学习比较枯燥,并且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我着力所思考的问题。我特别不希望把一节本来内容就比较枯燥的课,上的听者疲累、上者无趣,因此,我精心备课,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多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既能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又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而不是一个人的自白。我尽力了,也做到了,收获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让我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导入部分

      毕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真实的水准不甚了解,因此导入的设计不想太过复杂,这节课的主题和政治的关联度比较大,想着学生政治学上应该学过相应的政治制度,所以直接设问了三个题目: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分别是什么,导出本课的主题——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然后再提出这三个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民主作用的政治制度是何时建立的?又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内容如何?等引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课程标准,学生集体阅读,加深印象。

      虽然完成的还行,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匮乏超出了我的预估,我感觉问题已经非常简单而基础,只要稍微关注一点时政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根本政治制度这样的题目,可学生真的不知道,不是装。所以,当学生不能一下反应过来的时候,书是最好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看书,从而作答,方才得以明确。导入之后,我心里对这个班级孩子的水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我知道接下来的课堂设问一定不能高大上,必须接地气。

二、正文部分

      学习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进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所以正文部分学习,我试图从最简单的时间概念入手,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不求欲速,但求懂得。很多时候,我希望学生是真正懂得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就比如三个制度的建立时间不在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时间在1954年,虽然作为一个基础知识,你可以让学生背,但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根本政治制度的创立时间要晚于其他两个制度呢?为什么不在1949年呢?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一点一点调动了起来,也愿意跟着思考,跟着学习了,因而当下课铃响的时候,我还有一点感叹:都下课了啊。

      制度的学习是枯燥的,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呢?方式当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结合不同内容的学习,精心选材,学生听的有趣,学的自然轻松。例如政协制度的建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政协会议的内容,其中不乏重点和难点,虽然内容书中文字都有,但如果单纯的读书看书,学生一下子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致。因此,截取了一段视频资料,再现了当时与会的盛况,并且视频中很好的呈现了有哪些内容和地位,与所学非常吻合。所以,当我说马上给大家看一段影视资料的时候,我听见有学生很高兴的说,我喜欢。学生看的很认真,知识点的总结也很到位,颇感欣慰。还有很多教学环节,都用了不同的元素或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开国大典中领导人讲话的原音重现,第四套人民币中人物的原型介绍,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的与会图片或人物图像等等,看的出来,学生学的很嗨皮,我不是一个人在独白,虽然是陌生班级的学生,但依然与我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当看到有后排的学生站起来看投影资料的时候,我很高兴能跟他们一起学习。

      历史是浩瀚的,历史是广博的,但往往历史课堂的学习却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与考试有关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是绝对不能错过和放过的,这就让很多历史趣闻和常识不能被认知,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让它们展示,这也造成了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假象。我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的补充一点历史素养,让学生接触一点课本以外的历史,应该不算坏事吧。所以,当我把北平与北京名称的更迭介绍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频频点头就是对我最好的回应。

      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教材是熟悉的,对于学生学习教材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易混淆更为熟悉。每天教学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既积累经验,也积累“错误”,在不断的积累中,更好的回馈教学本身。那么,这一课的教学有没有容易出错和特别重点的地方呢?有!还不少。比如五个省级自治区的设立,内蒙古自治区在1947年,是在建国前建立的,这一点就需要跟学生强调说明;再比如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这件事情,书中未做过多说明,让很多学生误以为这也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之一,因为写在了一个段落里,从而在做题过程中错误的选择,但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在那次会议上做出的决议,而是10月1日那天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的,所以也有必要向学生做出明确的说明。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和释疑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教学的负责,无论是否是参赛课程,都理当如此。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可以侧击,但真正掌握知识本身的还应当是学生本身,教师不能包办。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给与了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和适当的点拨,学生很好的完成了知识点的归纳和小结,了解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定义、意义等要点,懂得了第一部宪法的原则和性质等等,所有这些重要的知识学习,都是学生自主地完成的,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课的时光匆匆而过,与学生的对话是愉快的,与学生的互动是轻松的,与学生的交流是无障碍的,学生学习的成果如何呢?这也是我想检测的,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学生。因此,我精心选择了近几年的跟本课主题有关的小高考真题,检验一下孩子的学习成果,令我非常惊讶的是,从一开始的听到问题有点打愣的他们,竟然看到题目之后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反应,大有一点不在话下的意味,看到学生学会和懂得,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满足吧,我想,此时此刻,我是满足的。

三、课后思考

      顺利的完成教学,诸多收获,良多思考。我知道还有很多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我也从来都没有停下反思的脚步。这节课可以拓展的东西还有很多,可以强调的东西也还有一些,比如国旗的选择,国歌的解读,新旧政协的区别等等,但毕竟课堂只有四十分钟,很多时候我在备课的时候,面临很多的选择与取舍,或许我会舍弃一些我认为很好的要素,也或许我会暂时把一些问题放下以待以后的教学时再启用,因而,这一节课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足,我会不断学习和反思,努力提升和完善,感谢组内老师们的帮助和鞭策,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没有止境,和学习一样。无论何时何地,诚心诚意的教、实心实意的做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和原则,心里一直记着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恩,继续努力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