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反思——王静

文 / 王静 责编 / 王静 2015-12-21 点击 9908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本课是针对高一学生的新授课,从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基本情况。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2)能力要求:

A、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时可供参照的理论和经验,培养学生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归纳、概括及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相关认识,并从思想上真正认同,不将任何一个历史结论生硬地强加给学生;

(2)注重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社会经验和从课本以及补充材料中得到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力求让课堂充满思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重温历史,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时面临的种种难题,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势,胸怀全球的世界意识,对历史的审思意识,对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借鉴意识;

(3)通过引导学生加深对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人创新精神,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4)通过引导学生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难点:两项制度的中国特色,选择这两种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其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对多党合作制的历史思考。

      了解基本要求之后,希望可以化繁为简,我发现这一单元主要在于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主要带领学生理清线索,课上,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共和国史的时间段做一个划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形成整体的概念。

       新授课时接着给学生10分钟先看书,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找出本节课的基本框架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也是本课标题“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成就。接下来按照书本上三框的标题分别讲授。在讲授政协制度的建立时结合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内容,并理清它的建立和两次发展过程。重点讲述了新政协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要推行这一制度,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民族政策的原则、意义及五个省级自治区,并以地图形式加以说明。最后通过框架图小结本课,并通过简单的几道选择题复习巩固刚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是十分不合格,缺乏创新性思维,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有主体性的话,学生在不断的看书,回答。虽然我把此归结为书中都有,但理由是苍白的,因为只能说明对于此课思考深度不够。这节课在个别表述上可能还有不到位的情况,反映基本功有待进一步强化,对于约定俗成的语句有时不能够做到流利表述,关于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应当在课前再充分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