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学习的过程,通过《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触:
首先,本课的难点之一,在于学生的认知难。
虽然说,此前的学生们已经学完了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但若是让学生们在学完了这些知识之后,能够对本节课的相关背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非常之难。因为这节课里面,相关的概念太多了,诸如什么“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战线”、 “执政党”、“参政党”、等等。光是要解决这些概念,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其次,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比较难。
即使学生对于上述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这节课还是比较困难。因为我们通过这节课的讲述,不是仅仅要我们的学生了解和理解“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深刻的认同下面的这句话:当时的中国,实行上述这三大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学生处在当今这样一个非常开放的中国,思想个性多元,老师要想要在这方面积极的影响他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再者,这节课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学生面前更有自信,做到过程中的游刃有余,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他们心里会有各种质疑,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案。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节,从教参要求来看,要求两课时,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事实本单元主要在于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主要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形成整体的概念。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学生先看书。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讲政协的背景时强调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政协得民主性、参与的广泛性应该点一下,重点讲述了新政协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并结合所看到的题目有可能出的题眼,比如最高权力机关问题、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问题。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职能、任务、方针,我给学生补充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为巩固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的文件。民族区域制度这一目:主要讲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4班是基地班,课堂气氛还算可以,虽然一直在引领学生以课文为主,为防止枯燥,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我亲身经历的人大代表的选举。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并不出彩,缺乏创新性思维,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有主体性的话,学生在不断的看书,回答。虽然我把此归结为书中都有,但理由是苍白的,因为只能说明对于此课思考深度不够。这节课出现了两次口误,这是不应该的,反映基本功有待进一步强化,对于约定俗成的语句有时不能够做到流利表述,关于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应当在课前在充分点。
从效果看我基本达到自己设想的教学目标。充分的利用了教材和多媒体。对知识结构做了相对明晰的梳理,重难点也比较突出。不足点主要在教学语言的严谨性还有待加强,另外课堂的气势还不够热烈,
总之,通过反思,我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