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体教学,以生为本
——《文章武谈》教学反思
南京十三中语文组 张静
苏教版必修四读本“写作的智慧”专题中的四篇文章都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写作,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写作智慧。其中《文章武谈》(作者周涛)一文诙谐幽默,借助人们熟悉的文武之道和兵法策略,条分缕析阐述关于写作的“武道”智慧,在选材立意、构思行文甚至为人处世等方面给出了很多合理建议。文章难度不大,可以说不存在字面理解的阅读障碍,写作目的也很明确,而且文章的结构也很明晰,面对这样一篇简单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文章,该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恰好最近正在读黄厚江老师的《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书中的很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很有启发,另外自己参与的一项刚结束的省级课题中“以生为本,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念我觉得也可以尝试,加之最近流行“依体教学”的阅读教学方式,我决定在《文章武谈》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一下相关方法。下面是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一)依体教学,确定教学目标。
《文章武谈》是一篇谈如何写作的说理性散文,是“写作的智慧”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所谈的内容对指导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而文章的形式对学生写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以前我的阅读教学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本次一定要突破这种模式。所以,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准备把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读写结合”上,通过本文打通阅读和写作,前半节课阅读,后半节课写作训练。所以初步确立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1、读:认识体会本文所谈的写作智慧;2、写:结合文章所谈的写作策略,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第一个教学目标旨在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难度不大,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一看就懂的内容,并真正体会这些写作智慧的妙处,而且不能以传统的“概括内容”、“体会好处”等问题来组织课堂,这就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挑战。第二个教学目标旨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活用所学写作智慧进行写作训练,方法不难,难在训练点的设置。本文可以训练的写作点有很多,比如“有文胆”是指立意有勇气有胆识,见识和表达超常;构思和叙述要“诡奇”,反对平铺直叙;选材要有新意;主题的表达要拓开思路,多角度多方法论证;开头要找好切入点,抓住要害等等。那么究竟选择哪一点作为课堂实践呢?
(二)以生为本,确定教学内容
一篇文章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在基本教学目标确立后,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学生的学情来定,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预习之后再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布置的课前预习是:阅读过程中,对本文内容有何不懂之处或质疑之处?学生预习中反映过来的问题有很多,简单罗列如下:如何理解文中的“武”?本文谈写作技巧,在开头却从中国人简化的思维模式入手,是否在扣大帽子?直奔主题和紧紧围绕主题有何不好?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对写文章的具体启示是什么?最后两段,文武之道是人世全过程,如何理解?文章与生死有什么关系?有无跑题之嫌?为什么说文胆时要提到狗胆?狗胆指的是什么?文明体魄,野蛮精神,是何写作技巧?时髦艺术往往源自精神野蛮地区,有例子么?如何理解“在哲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简化;在常人,却是一种幼稚的简单。” 杀回马枪、唱空城计、施连环套、布八阵图,试探、探虚实处、虚晃、佯攻、找致命点、拉开打斗圈子等,到底是什么意思?写作文时应该怎么运用这些策略?…… 没想到看似很简单的一篇文章,学生读出了这么多问题,看来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必须从这些问题中确定。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解决,到底选择哪些问题讲解呢?而且,面对选出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问题设计才能把这些问题贯穿起来,既重点解决重点问题,又顺便解决次要问题呢?
根据阅读认知由浅入深的思维规律和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共生的理论,我选择了四个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预习问题作为教学的主题内容。即:(1)开头部分有何作用?为何从中国人的简化思维写起?(2)最后两段如何理解?文武之道与生死之道有何关系?(3)文中谈到了很多条写作“武略”,那本文又符合几条呢?(4)除第一条外,其他几条乍看招数生动,但仔细想比较空洞,如何具体操作?
如此确立四个问题的顺序是想通过问题(1)和(2)的分析理解回答问题(3),其实这是一个完整的环节,既理清了文章的内容,又鉴赏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如果说前面三个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那么第四个问题就是本节课学习的支点,我选择第三条中的“腾挪躲闪”即“围绕主题(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分析”进行写作训练,因为学生在平时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往往不会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多角度多方法论证,所以选择以此作为训练的重点内容,应该能比较充分的发挥本文以读促写的作用。当然,虽然觉得设立的教学起点和支点比较可行,但具体效果如何,还要看具体的课堂实践。
(三)利用支点,展开有效教学。
在执教过程中,前半节课非常顺利,通过前面三个问题的讨论,顺利完成阅读环节。通过对《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总结,体会了什么是“腾挪躲闪”,明白了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论证观点。在这一过渡环节中,学生讨论总结出围绕观点进行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假设分析、实质分析、后果分析、比较分析、比喻分析等方法。之后我提供了本次月考作文“碎片化阅读”的一个问题片段,要求学生根据总结出的论证方法修改提升这一段落。
但学生的写作修改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同学五分钟后还是一字没写,只有少数同学完成了段落修改。我选了两位同学上讲台通过投影给大家讲解自己的修改之处和修改原因,同时请其他同学加一点评,看似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所修改的段落并没有明显提升,点评环节也是文不对题,前半节课步步为营的教学环节到此却一下子散掉了。所以这是一个失败的环节。现在想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所给段落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不够明确,展示段落之后,只笼统说该段落分析力度不足,请大家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会立刻投入到有效修改中去。二是没有提供给学生可操作性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之前环节中学生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很多,但在一个段落中不可能也没必要都运用到,其实可以明确指定两种论证方法进行训练。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找到了好的教学支点,也需要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支点充分发挥作用。即使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也还是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