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反思——王娟

文 / 王娟 责编 / 王娟 2015-12-21 点击 9097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娟

        周四,我执教了《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小巧精致的文章,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这篇文章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但其中蕴含丰富。表面上平淡的语言背后饱含着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悲悯,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慨,对于民族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以及对于国人精神麻木的深刻自省,有不少可挖掘的地方。并且萧红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被评价是有着“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显山露水,但细细咀嚼起来却是韵味无穷。所以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这篇课文放在我面前的任务就是:一、带领学生去挖掘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怀;二、细细体会语言的使用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三、如何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紧贴着语言不断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意义世界,获得审美和思想上的共同收获。

        在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之后,进一步地是备学生,我意识到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是否扎扎实实地获得收获,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因此获得提高,所以除了备文本之外,课堂必须围绕着学生来。

        为此,在正式教学之前,我设置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期望借此来对学情进行更加充分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置也能更加明确地指向学生的需要,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前我布置了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下列任务:一、你觉得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二、你觉得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鉴赏。三、谈谈你在阅读中的疑惑。

        在上课前一天我把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并且进行了研读。通过预习作业,我发现学生的程度还是不错的,对于文本或浅或深地都有着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思考和认识。当然,由于认识的不够深入以及背景知识的缺乏,也有着不少认识的疏漏和偏差。我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质疑部分,这充分体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核心问题所在。经过整理,我发现在学生的质疑中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比如说关于汪林和外国人的人物设置问题,比如对于第8段为什么说得如此冷酷,比如对于文章中某些句子的重复其背后的含义,比如对于文章的题目等等,不少同学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于是我就明确了这篇文章的教学思路: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为抓手,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来达到深入研读文本并体味语言的教学目的。

        明确了思路之后,我就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具体设置:首先作为一个大的前提,通过对文章中对比手法作用的分析,明确讨论的文章的主旨。在主旨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一一来讨论研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到的种种有着共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浓墨重彩描画汪林的形象,结尾和标题是否有矛盾等。一节课下来,学生之前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全面的解决。

        总结这次教学,自己感觉有不少收获,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我讲的内容还是太多。虽然意识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要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结构安排课堂内容,但是胆子还不够大,对学生还不够放心,总想让学生在自己的构想范围内活动,觉得这样学习知识不会有遗漏,对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反而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其次,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进行了解答,导致课堂的内容太满,反而有些重要的问题由于时间不够讨论得不透,对于教学艺术中的虚与实,收与放的辩证关系处理的还不太灵活到位。

        另外,课堂的语言还需要进一步精炼,要更加的简练、指向性明确,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如果再上一次的话,针对这些问题,我会把课堂环节设置得更自由些,多设置一些有思考性的大问题,避免诸多零碎的提问,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说对比手法的使用等,能不讲就不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更充分更深入的课堂讨论。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还是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学习摸索探究,以求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努力构建真正高效的课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