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为手段,提升化学课堂原动力
——2015年“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反思
黄颖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堂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阵地。围绕“以空气制造面包”这一事件的主角“氨”,笔者设计并展开了本课时的教学。在本次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比课前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掌握一种物质——氨气的重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制法。二、掌握一种方法——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重要结论。
(二)教学过程反思
1.以实验设问,逐层推进展开。一、从“喷泉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氨气物理性质的特殊性——极易溶于水,但又为化学性质氨气与水的反应埋下伏笔,“喷泉”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生成溶液的碱性,学生自然想到这不是单纯的气体溶解。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这样的“重磅实验”开头,重点得当,学生关注度高,能迅速捕捉关键词,为后续的问题探究打好基础。二、从“冰块实验”出发,简单的小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氨究竟为什么能用作致冷剂。三、从“空瓶生烟”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了氨与酸的反应原理,引发其对为什么能生成“白烟”背后的深思。四、从“氯化铵的分解”实验,打碎了学生以分解铵盐制取氨气的想法,以鲜活的“白烟仅凝聚试管中”,加入水后的探究,促发了学生迅速归纳出铵盐的性质,并引出新的思考,究竟怎样的方法才能实验室制得氨气?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没有课堂演示,而是以试管实验检验反应物混合后的生成产物,点到为止,为后续的分析节约了时间。
2.改进教学多媒体使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及时巡视并拍下学生实验的过程,通过网络将所拍照片及时传输至电脑,利用投影照片,既让学生看到其他小组同学完成同一实验时的重要现象,又进行了小组之间的比较与形象分析,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可见”变为“可见”。
(三)改进提升反思
1.实验探究法的落实,离不开反复的实验检测、现象观察、重新实验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做到学生分组实验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实地科研能力。
2.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讨论问题、给出答案。在某位同学回答问题之后,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评价,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将答案更加准确化、科学化、规范化。但碍于课时内容较多,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进行的还不够彻底。
总之,本次“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说到底仍是一节原原本本的课堂教学。将化学的“精髓”,以实验的形式渗透,将科学的“理论”,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只有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有了四十分钟“不一样的体验”,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后,才是真正提升了课堂的“原动力”。在“有趣又有用课堂”的教学研究之路上,笔者还有很多需要去学习再实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