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德书记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我校在大树下读书活动

文 / 洪超 责编 / 未知 2012-03-12 点击 7212

“在大树下读书”引起市教育局领导高度评价

 2月20日,我校语文课程基地把图书馆办到教室、掀起"在大树下读书"的活动,以及我校《一棵树的尊严,就是以人的姿态站立在你的面前》得到社会巨大反响。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人物类最高奖——管理贡献奖得主、南京市教育局工委书记徐传德,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十多年,创造了南京教育的辉煌,奠定了南京作为教育名城之基,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徐局长欣然以“在大树下读书”为题,对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以及对全市校园文化建设作了布置,署名文章发表在南京的媒体上。

 

 

在大树下读书

徐传德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硕士生导师,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人物类最高奖——管理贡献奖)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南京第十三中学开展“在大树下读书”活动,又听到南京不少学校都在趁这个时节到处找树、忙着栽树。适逢植树节,确实有些感慨。

抓教育工作十几年,我一直主张校园里要多种树、种大树。走进校园,满眼盈绿,四季花香,这才是校园。因此,每次我走进游府西街小学、金陵中学等一些这样的校园,就会不自觉地多呆会儿。绿树葱茏,就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递给来者的第一张名片。不难想象,当学生每天清晨走进校园,迎面是满眼大树,他们精神会是怎样舒畅;课间午间,他们能在大树下细数阳光、静听花开、游戏玩耍,那又是多美的成长。这些年,在陪同像丁肇中、厉以宁、余光中这样一些著名校友重回南京母校时发现,常常唤起他们回忆的,往往就是校园中那些大树,昔日大树下的读书生活,成了母校留给莘莘学子的最美回忆。

在校园里多种树、种大树,不只为了一道自然风景。树者,立也。教育说到底就是立人,人的成长其实跟树的成长是相通的。一棵树之所以成为一棵树,风也有,雨也有,哪怕风催雨打,哪怕电闪雷鸣,都阻止不了其成长。天空,是大树成长的方向;大树,何尝不是学子成长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从中小学开始塑好一幅真切自然的人生造型,未来岁月才能够真正有所建树。

树与书,似乎有着天然亲缘,“3.12”植树节刚来,“4.23”世界读书日很快就在面前。她们之间的这份亲缘走进校园,就会让教育更多诗意地栖息在学生心间。只有混凝土或是枯草黄土,校园何谈生机;光有树木婆娑,没有书声琅琅,那也不是真正的校园。这些年,南京推展“振兴阅读行动”,图书出馆,进到教室、摆在走廊;新书到处“漂流”,旧书走进“市场”;学校推选“书单”,阅读存账“银行”,很多学校读书活动多姿多彩。今年,我们还将开展中小学教师的“阅读文化节”,让教师的读书引导更多孩子从小埋下“好读书”“读好书”的精神种子,这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要责任。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不向往书香的人生是可惜的,一个没有浓浓读书氛围的校园是可悲的。树、书、人,这是校园生活中最美好的意象,应该伴随学生成长每一天。在大树下读书,不仅是学校教育一种自我的诗意呈现,也应成为引领社会大众的日常姿态。

南京,是绿城也是学城,从第十三次党代会迈开建设现代化人文绿都新步伐,到2014年青奥盛会将迎来全球数千青少年学子驻足交流。我常常在想,那时候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该拿什么代表南京告诉世界?读书,在大树下,在绿意盎然的大树下,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他们在捧书共读中进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这样的身影,不正是南京作为“教育之城”奉献给全球青少年最美的姿态吗?也不正是青少年为共筑未来和谐世界的一种集体照亮吗?

我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任何一个民族也都如此。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在大树下读书,会让这一姿态变得更美。

(选自《金陵晚报》2012年3月12日B02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