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内省与反思之道
教师凡事只有正确评估自己,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处繁重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总是难以突破自身课堂教学的习惯或者定势,不容易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有时甚至常常“自我感觉良好”。
教师只有擦亮自己课堂的几面“镜子”,才可能跳出自我局限,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拓展自主诊断的空间,找到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聆听同行观课后的评价,擦亮自我诊断的“后视镜”
同行深入课堂听课,不管是为了观摩、研讨还是考评,或者抱有其他目的,执教者都应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他们的意见、建议视为诊断自己课堂的“后视镜”。要学会虚心聆听各方不同意见:单独面对面评课时要虚心接受各种严厉质疑和责难;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表,要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课前设计、课上表现、课后反思,逐个环节进行对照,为自己的课堂诊断进行全面的“望闻问切”。教师应主要关注具体问题而不是那些泛泛的赞赏之词,特别是自己当时没有发觉的细节问题或者一再出现却没能改进的地方,自觉进行对比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自己教学中的亮点和创新,特别是上次发现不足之后此次已经改进的环节,或者因为自己的预设而让同行特别满意的环节,教师应联系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自己成功的缘由。局限于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以及授课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不一定都能达成既定目标。无论怎么样,教师都应该及时将自己的表现和思考详细记下来,主动在同行中“晒一晒”,便于及时从这些“后视镜”中看到有效的反馈,借助他人的经验、思考、见解帮助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旁观”自己课堂表现,擦亮审视自我的“平面镜”
任何一位执教者无法保证每一堂课都有其他教师参与,有时教师不妨利用录相机对重点课堂进行实录,以便课后反复旁观自己的课堂,为自己擦亮一面审视自己课堂的“平面镜”。其一需进行“预设对照”。执教者在准备一堂课时会尽己所能地为落实教学目标进行充分设计,期望自己的每一步设想都可以在课堂上发挥理想效果,但课堂毕竟是动态的,随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思维活动的一再碰撞,许多预设环节会突然变得毫无用处,往往会在文本理解和节奏把握上、师生互动和情境安排上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反观自己的课堂可以让自己拥有不同的审视视角,重新斟酌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从中看清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主动修正,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技巧。
其二需要进行“角色对比”。学生应是课堂的主角,一堂好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抢戏份”,总希望把一切讲解得透彻、明白。这样的课堂看似精彩有序,但借助录相,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徒劳无功”——虽然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有时教师的提问毫无新意,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附和,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没有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趋低。重新反观自己课堂,教师才会清楚有时自己纯属“多此一举”——有效课堂应当张弛有道,擅于“留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执教者过分“抢戏”,忽略了适时、适宜地“留白”,会失去为学生及时创设自主探究空间的机会,让他们难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反思自己课堂得失,擦亮完善自我的“放大镜”
课后反思活动就是一面“放大镜”,可以让执教者清晰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点和缺点,梳理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分析自己的缺陷和差距,思考自己的改进方案。
其一,对于“失控处”要及时放大。由于教学过程多变或者学生素质的差异,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失控状况,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偏离教师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有些情境下无法实现预想的师生互动,等等。教师在课后反思时,必须盯住并放大此类问题,及时总结出优劣、找出差距、分析缘由,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其二,应“放大疏漏点”。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某些知识点,偶尔也会疏忽和遗忘,这自然会导致知识点遗漏、甚至导向性错误等情况。如果不及时反思此类情况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就有可能误人子弟。反思中只有放大此类问题的危害性,反复警示自己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应“放大创新面”。富有个性、充满智慧的师生,在课堂上思维常常会互相撞击,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这时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来并“放大”其价值,及时加入自己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可以让师生间情感、思维的交融在课堂上更加和谐。这些课堂创新小片断也不再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珠子”,经过不断积累,会组成一串闪光的“项链”,有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执教者还应格外珍视集体教研时的各方面意见,用心观摩名师的典型课例,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教师只有擦亮自己教学活动中不同角度的“反馈镜”,才会从自己的课堂局限中跳出来,才能清醒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得与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扬长纠短”,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