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考不过女生???

文 / 董少校 责编 / 屠桂芳 2016-05-13 点击 9360

 推荐读一读: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才可以有更好的思考、研究和行动。

 

——对话“近10年高考试题难度的性别差异研究”课题负责人

中国教育报 记者 董少校

 

 

禹天建 绘

    【访谈嘉宾】

    庞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邵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

    针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邵志芳副教授开展了“近10年高考试题难度的性别差异研究”。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赴华东师范大学专访了庞维国、邵志芳两位老师,探讨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现状、成因和应对策略。

    高考成绩呈现“女强男弱”局面

    记者:男女平等,但也男女有别,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性别差异这个题目?

    庞维国:我们团队长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关注认知的性别差异是心理学的课题之一。以前大学录取的新生里,男生比女生多,这个问题还不太突出。进入以新世纪以来,女生表现比男生好,引起人们的反思。特别是孙云晓提出“拯救男孩”的命题,放大了社会的关注度。我们从高考成绩角度关注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不同的性别理应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女强男弱,固然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可能存在个体发育、认知、脑神经等内部原因,研究者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建议,避免因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制造高考成绩性别差异。

    记者:当前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大致是怎样的状况?

    邵志芳: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反映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除了女博士生仅占36.93%不足半数之外,女硕士占51.65%,女性本专科生达到52.12%。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却少于男生,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9.98%,初中和小学生比例则不超过47%。这样,一正一反,中小学阶段男生多而专科、本科、硕士阶段女生多,凸显了“女强男弱”的局面。

    记者:这种“女强男弱”的情况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别的国家也存在?

    邵志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就有出现了这种现象。2009年,布林等人对8个国家的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减少,美国男女学生的差距从1947年开始缩小,到1979年,大学录取新生中女生比例超过男生,并持续扩大。一项2010年的外国研究指出,加拿大高校录取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出现显著落差,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之多。其他发达国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

    成绩性别差异存在多重原因

    记者:“拯救男孩”命题中似乎暗含了一种逻辑,男生弱于女生就是不正常的,需要去“拯救”。您如何评价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

    庞维国:就像你说的,许多人对于大学录取女生超过男生的评价是负面的,将其归咎于传统教育和考试中的弊端,这未必妥当。从西方国家先于我国面临这一局面而言,男孩“危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子女数的下降以及女性自立自强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孩子送进大学。在一个家庭里有多个孩子的情况下,受千百年“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往往优先保证男孩接受教育。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宝,对女孩也会创造条件让她读大学。这将会开发出一半人口的智力资源,也将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

    记者:也就是说,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进步是否对此有影响?

    邵志芳:有的。男生和女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别,男生个体差异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女生整体较稳定,很好或很差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此一来,随着高考录取率发生变化,男女录取比也会发生变化。假定男女生平均成绩完全相同,当录取率为50%时,男女录取人数各占一半;录取率小于50%时,被录取男生多于女生;录取率大于50%时,被录取女生多于男生。当前,上海高考录取率已达八九成,成绩差的学生中男生比较多,被淘汰的也多,所以总体上女生占优势。这种现象也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总的来说,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高考率取率大幅提高,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认知能力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影响高考成绩?

    邵志芳:近年来,学术界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展开研究,总体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结论,男女成绩差异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女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较好,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在逐渐消解。例如雷新勇2007年对上海高考英语测试成绩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生平均分比女生低14.85分,相当于英语考试分数标准差的65%,充分说明男女生在英语语言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此外,男生和女生在不同领域和认知目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有学者研究发现,对语文而言,除了理解能力外,女生在语文识记、分析、评价、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男生。就数学而言,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创新意识方面优于女生,而女生在数据处理、运算求解、应用意识方面优于男生。总体而言,女生的优势体现在言语、知觉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男生的优势体现在科学、机械推理和空间能力等方面。

    记者:上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男女生个体差异特征、认知特点对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邵志芳:两性成绩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学术界一直在研究。有学者指出,男生女生应对学习和考试的行为和情绪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坚持性较差,更容易焦虑。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业动机、竞争性情境、个性特征、认知自我调节、家庭背景、学校特点、应考方式、努力程度等,甚至高考录取方式也会带来录取率的差异。

    教育改革需考虑性别平衡和学科适应性

    记者:高考成绩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在受影响的科目、能力特点方面也有了一定研究成果,教育界应该怎样反思乃至应对这种差异?

    庞维国:当前高考科目普遍以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主要科目,研究发现,在语文和英语两门科目上女生较男生具有认知上的优势,而数学方面男女旗鼓相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考成绩性别差异。但要改变考试科目,比如不考英语,或者加入男生占优势的物理,并不现实,在考试方式和题型设置上照顾男生也未必可取,为了“拯救男孩”而采取人为的“扶持”政策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一个可能的改变措施在于,在考试中加强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多种能力考核。比如,在高考以及硕士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中适当引入逻辑测验题,这样英语考试就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也会更为全面。

    记者:考试成绩的“女强男弱”是否意味着女生在个人发展上条件更优越?

    庞维国:“女强男弱”对男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女生来说,这种表面有利的局面可能也是一种隐患,如果她们考上大学后,所学的专业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才能获得成就,她们将如何应对?如此说来,中小学教育应当帮助男生女生互相学到一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质、策略和技巧。

    记者:对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明白,需要加强研究?

    邵志芳:不论成因还是对策,高考成绩性别差异都需要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开展探索,研究方法也需要更新拓进。性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两性擅长的学科确实不同,如果考试没有体现出这种差异、分辨率低,那么势必会造成相当多考生对未来学习的不适应;如果性别差异过大、分辨率高,在统一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必然难以保证录取的公平性。所以,性别平衡与学科适应性,是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监控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高考研究者说

    高考“女强男弱”的制度因素

    刘海峰

    对中国高考中“女强男弱”的现象,不仅可以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其成因。此外,还需关注高考本身的制度性原因。

    性别差异是历史客观存在,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教育上的男女不平等,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更是长期处于劣势。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步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从总的趋势看来,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即高考录取率越高,女生报名和录取人数比例也越高。近40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了长足的发展,占全体学生总数的比例也稳步增加。

    面对高考成绩“男不如女”的状况,近年来一些论者惊呼出现了新的性别比例的失调。因为社会上对一些专业如外语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往往是男多于女,有些部门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男女比例标准是2∶1,尤其是一些驻外使领馆人员。可是,此类大学的“入口”与“出口”差异过大,导致女毕业生就业困难。另外,现在不仅有的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的女生占比已达80%以上,连一直想当然地被封为“传统男性领域”的理工科大学的女生也越来越多。高学历人群中男生过少,是导致女大学生找对象困难的原因之一。要“拯救男孩”、减少“剩女”,就要维持一定的性别平衡。

    对“女状元”高分女生众多的现象,过去人们已有过分析,认为现行教育体制考试题型相对固定,使女生在性格上占据优势,她们因胆子小、刻苦、踏实而取得佳绩。现行的高考应试体制压抑了个人创造性,使富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男生受压制,也强化了女生的性格弱点。还有的论者认为,单一的闭卷书面考试,高考以一分半分之差决雌雄,实在很不利于男生,尤其是那些成熟较晚、童蒙未开的学生。我们应该为考试测量引进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可信的、客观的考试,其优异者在性别的分布上应该是基本相等的。

    反驳者指出:将有创造性、独立性、思想活跃、不肯循规蹈矩等归结为男性特征,而将胆小谨慎、不善创造性思维、只会死记硬背、感情用事等归结为女性的性格特征,是简单地将男女性别模式化了,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概括反映出对女性能力和才干的各种贬低和歧视。没有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融会贯通之能力,谁可以生硬地背下12年学过的天文地理、文史生化、数学外语政治等课程?与其说女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出于她们的背书能力,不如说是由于她们在更大压力下奋力拼搏的结果。

    不过,也许无论怎么考,无论“女状元”和高分女生增多是喜是忧,随着社会的进步,女大学生的比例都会逐渐上升。女生在高考和高等教育中表现突出,不仅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只是希望不要出现性别比例过度失衡的现象。

    3加X科目改革之后,高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各占150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三门中语文和英语两门为语言类科目,客观上对女生较有利。

    更为关键的是,除了考试科目、内容、题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全以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招考模式,是导致一些院校和专业性别失衡的制度性因素。

    在欧美许多国家,包括如哈佛、耶鲁等一些世界顶尖大学,在招生时对生源的国别和地区、种族、性别等都有一个相对的比例分配。由于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不完全看考试分数,因此可以按一定的名额来自主决定录取。在这种录取体制下,招生人员就可以根据院校和专业的特点来录取新生,比较少出现性别比例与专业需求过于失衡的情况。

    当今中国在普遍实行平行志愿高考录取模式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录取新生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志愿报考者的分数高低,高校很少有自主权。有些外语院校无法也不敢录取分数稍低一些的男生,导致部分院校的性别比例过度失衡。

    因此,要维持中国高等教育部分院校与专业合理的性别比例,或者是降低外语科目的分值,或者是在英语试卷中适当引入逻辑测验题,而更根本的是逐步探索在部分院校和专业加大自主招生的比例。(作者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研究者说

    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

    李文道

    在一个可预见的将来,如果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性的改观,甚至愈演愈烈的话,男生的学业劣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在即将出版的《拯救男孩:升级版》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男孩学业全线落后,不论城市和乡村都是如此,而且呈日趋加深之势。大学校园里,男生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女生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大学校园正变得日益“姹紫嫣红”。

    男孩学业落后的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应试教育对男孩有系统性的不利影响。

    第一,应试教育忽视性别差异。应试教育之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高度整齐划一,几乎是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之前存在的诸多性别差异。

    第二,应试教育忽视男孩早期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研究证实,在幼儿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都落后于女孩,如有研究显示:3.5岁女孩的大脑语言区相当于5岁男孩的水平。英国学者杰夫·哈曼对男孩的心理落后提供了量化结论:在11岁时,男生口语能力、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个月。在学业压力不断下移的今天,许多男孩已经跌倒在起跑线上。

    第三,应试教育往往把男孩的优点看成缺点。男孩擅长动手活动、实验操作、体验教育,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但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所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极端缺乏动手、操作、体验形式的教育,更有甚者,这些优点往往被看作是缺点。

    第四,应试教育往往把男孩的缺点放大。在语言方面,男孩总体上是落后于女孩的,这属于男孩的劣势,但在应试教育之下,考试内容以语言类为主(语文和外语),教学形式以语言为主(缺少操作与体验),男孩的语言劣势被放大。在纪律方面,男孩往往更好动、更不服从,而应试教育强调纪律服从和知识灌输,男孩的好动和反叛等缺点被进一步凸显出来。

    因此,在应试教育之下,男“差生”越来越多,女“优生”也越来越多,男女两性的平衡正在不断被打破,这不利于男女两性和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男孩危机其实是应试教育危机,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最为凶猛的杀手。

    欲拯救男孩,先改变我们的教育!(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曾与孙云晓等合著《拯救男孩》、《拯救女孩》)

    大家说

    女教师的评价更有利于女生

    刘华贵

    从走入幼儿园起,孩子的身边鲜有男教师的身影。小学和初中学校男老师数量也只是小众。幼儿园、小学期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男孩而言,是有深远影响的。而这些关键时期,需要男教师的男性思维引领。有女教师提出,就算她关注幼儿的性别差异,由于自身的性别特征,在组织活动时,也会在无意中忽略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男生、女生统一评价,而这些评价更有利于女生获得积极认同。由此可知,教师队伍的偏女性化,也许会在无意中,制造更利于女生获得好评的机会,从而剥夺男孩早期获得赞许的积极影响,使之成为高考成绩“女强男弱”现象的一个隐性影响因素。对于男生女生成绩差异的研究,不妨从教育的起点上找找原因。(作者系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科规划办副主任)

    男生的优势考察起来难度大

    唐洪波

    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以及人类几千年来“男耕女织”为典型的生活方式,养成了男性以打猎、耕作为主要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培养了男性崇尚田野、森林,更具探险、挑战、运动等特征。而现行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禁锢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以专心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作为以“奔跑”为性别特征、习惯在实践中学习的男生,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根据相关研究,女生在语言、识记、表达、运算等方面优于男生,现行考试制度,能够考察的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男性具有优势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因为种种原因却难于考察。(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校长)

    化解女强男弱需多措并举

    陈令军

    走进高校校园,满眼春色,普遍感觉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一些专业甚至出现一个班只有一两个男生。这种现象存在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在我国大中城市出现一批高学历大龄“剩女”。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男女生高考成绩均衡问题:一是要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尽量减少性别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二是要继续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特别是在高考学科设置和分值设定上,要充分考虑男女生的差异,既不人为剥夺女生获得高分的权利,也要给男生创造在高考中表现的机会;三是要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在高校录取、大学生就业等工作中要进一步淡化性别因素,同时引导男女青年建立正确的择偶观念。(作者系江苏省睢宁县教育局副局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