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下午,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新青年剧场,2016级高一学子们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红楼梦》的讲座。主讲人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刘晓蕾老师。
讲座一开始,刘老师就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红楼梦的几条主线,如宝黛的爱情线等,并首先强调了,在她的心目中,《红楼梦》只是一本小说,而非一些红学家所认为的关乎政治和社会的作品。刘老师幽默地把“脂批”比作“弹幕”,贴近当下学生生活,会场笑声不断。
刘老师提出自己不同于部分红学家的看法,主张从纯文学的角度品读红楼梦。她为同学们解读第五回的情节,谈秦可卿房间内装饰是文学渲染,而非刘心武所说的秦可卿公主身份的证明。她还把注意力投向往往被人忽视的一点上:曹雪芹具有先锋精神的意象派写法。刘老师举了“甄宝玉”的例子来说明曹雪芹炉火纯青的写作手法。在红楼梦前80回中,甄宝玉一直都只出现在别人的语言中,第一次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他和贾宝玉十分相像;第二次是在第五十六回,甄府四个女人来到贾府,与贾母讲起两个宝玉的奇事。宝玉听闻后,做梦梦到甄宝玉,而梦中的甄宝玉也在做梦,梦见的正是贾宝玉。这一“梦里套梦”的写法,据刘老师评价,颇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刘老师希望学生们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去看待红楼,体会其中的趣味,而不只局限于红楼梦的某一个方面。她又为学生讲起元春,讲元春在省亲时的眼泪,真正体现了一个女子在命运浪潮里的无奈,人人都道贾妃风光,元春却哭诉“不如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皇宫里金碧辉煌,元春却把它叫做“那不得见人的地方”。就连她的亲生父亲都只能跪在帘子外面交谈,说的话也不能显出应有的亲密。万千情丝都只能在冷冰冰的话语中流转,不落泪无以见情深,不锁眉无以解忧愤。谈及此,刘老师又讲出她心中的文学:文学即是人学,都是为了讲述人们那无处安放的脆弱感,在命运漩涡中的无能为力,叹息黯然。人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人呢,人为什么非得这样活着呢?由此,引出了读红楼的新的意义: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体会其中生命浩大沧桑的无奈之感。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刘老师还请学生点人物让她讲评。刘老师绘声绘色,有时还佐以手势,为我们讲述了“小红升职记”。她评价小红是一个行动派,思路清楚,善于察言观色。 但对于小人物的解读又远远不止停留在作者想要赞扬的人物上。刘老师还为我们分析了贾瑞的可怜之处,借用了蒋勋先生的一些评价,讲出了人性的复杂面,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应该保有理解和宽容之心。
讲座的尾声,我校特级教师王夫成老师对本次讲座的要点进行了简要又精彩的概括性点评:一是肯定了《红楼梦》的小说性,二强调了《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三赞扬了曹雪芹的叙事方式,四是小人物表现出了个人的独特与鲜活。
最后,本校学生向刘晓蕾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生命之书看法的发问,二是关于金玉姻缘本质的发问。刘老师均给予了详细与完满的解答:强调了《红楼梦》的文学性,讲述的是关于生命中不可磨灭却终将逝去的美好;金玉良缘是世俗化的产物,而木石前盟则是在降入尘世之前的三生石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主题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真正的精彩就在反复阅读的深切体悟中慢慢展开。(高一(7) 蒋佳琪执笔, 张苓老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