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与高效率
语文组 熊放放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将一个知识点、一个训练要点,或者一种思维导向,在40分钟的时间里贯彻、强化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课堂的高效。
高效的课堂是否就等同于快节奏的课堂呢?在我看来两者是不同属性的概念。所谓高效,是从课堂的质量上看,一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追求最终效果的高回报,高效的课堂可能快节奏,也可能慢节奏;而所谓快节奏,是从课堂的教学流程角度上看,一般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课堂节奏的快频率。
虽然现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但实际上许多课堂做到的只是快节奏,而不是高效。以快节奏替代高效,偷换概念,不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的,只强调教学任务是否繁多、多样。课堂上教师舍不得闲一分钟,解说不停,指挥不停,对话不停,活动不停,讨论不停,训练不停,风风火火,热热闹闹,就是不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理解、思考、回味。
当然从课堂呈现的效果看,快节奏课堂的“动效”明显高于一般课堂,学生一会儿读,一会儿写,一会儿讨论,一会儿发言,从行为上体现了“动”,造成了高效的假象。但是如此“高效”只是快节奏课堂的附带价值,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因为行为上的“动”不代表思想上的“动”,课堂的价值还是应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提高体现出来。一味追求快节奏不过是吃了压缩饼干,表面上看吃饱了,但营养并不均衡。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追求课堂节奏的快,而是应该致力于课堂效果的达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收获。
高效并不容易实现,它是我们心中的地平线,我们无限靠近它,却很难真正到达它,毕竟完美高效的课堂并不存在。所以这次上《赤壁怀古》我希望以此为目标,做一些高效课堂策略的尝试,而上完以后的感受让我明白努力的道路还很漫长。
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词,思路清晰,教学设计一般从豪放词的特点或者景、人、情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切入,最后联系到苏轼的旷达人生态度。这两种角度都符合这首词的特点,但我觉得一开始就抛出这样高屋建瓴的问题,学生会摸不着边,所以我降低了难度,在朗读词作两遍基本熟悉词的内容后,让学生去找词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找到了过渡句,就了然上阕主要写的是“江山如画”,下阕主要写的是“豪杰”。这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第二步研读上阕,结合重点词语,分析上阕中景物的特点。在我想来,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环节,不过就是抓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没想到站起来两个学生都支吾半天,好像不知道怎么说。我有些着急,赶紧带着学生找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勉强答出来了,我又提示:“景物找到了,如何分析景物特点呢?”班上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了,这首词的景物整体上有壮美的特点,赶紧请几个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回答了问题。上到这里,我已经有些为呈现一个完整教学内容而拖拽着学生跑了,在学生看不出有哪些景物时,就应该放慢节奏,请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误以为“乱石穿空”写的是天空,“惊涛拍岸”写的是江岸,“卷起千堆雪”写的是下雪的时候,为了尽快进入下一环节,我直接纠正了学生的答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分析,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又放弃了一次集体研究文本的机会,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第三步研读下阕,请学生说说作者眼中的周瑜有怎样的特点。这个问题的答案范围比较明确,书下注释也详细,所以学生分析到位,我就顺带补充了“羽扇纶巾”和“樯橹”的知识。补充的内容基本都是文言,为了节省时间,只好我边读边译,虽然我知道这样的译读是低效的,应该让学生自己理解补充文言片段,这样的补充才有效,但是为了赶进度,加快课堂节奏,只好将错就错。
第四步,通过苏轼和周瑜人生遭遇的比较,理解苏轼“多情应笑我”的自嘲,以及最后“还酹江月”的旷达态度。词人当然有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报国无门的焦虑感。但是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所有的英雄人物最终被大浪淘尽,何不祭奠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这是他苦闷中的自我排遣,失意后的自我安慰。
最后总结全词,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滁州。所以苏轼被贬黄州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机遇,再读词作,读出豪迈感。这时下课铃已经响了,通读全词,感受豪迈风格的步骤没有完成。
从课堂的完整性来说,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为了完整讲完这首词,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包办学习任务,抢学生的话,没有留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个问题只要有学生能反馈就匆忙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课堂内容围绕着几个活跃的学生在推进。总而言之,我做到了“快”,大容量,高密度,但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实现我想要的“效”。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现在想想我们平常课堂上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把答案匆匆出示;课堂上初读课文还有部分学生没结束,就匆匆结束;PPT快速切换,有时甚至学生还没反映过来,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这样的课堂,一环接一环,看似环环相扣,实际上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们的口号是让节奏快一点,再快一点。“快”速度,看似提高效率,但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潜藏在心中的想法:课堂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不过是配合完成教学内容的工具。这样的课堂“以生为本”吗?效果水到渠成吗?恰恰呈现出扭曲的不自然,这样的课堂是凌驾于学生的、傲慢的课堂。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说:“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互学互助的伙伴,而不是学科教学。学生如果不互为学习伙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会跟同桌、好朋友分享,只会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只有累死。可正是我们塑造了这种文化,让小孩误认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才有存在价值。”我们的课堂正是如此。快节奏的背后是老师的主宰,而不是推崇人本的高效。
高效的课堂处处彰显匠心。恰当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恰如其分地处理课堂教学节奏,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说则说,当写则写,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引入新知时,慢一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介绍细枝末节的庞杂知识时,快一点,吸引学生兴趣;遇到难点时,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碰到反应慢的学生,就稍作停顿;论及生活感悟时,多给学生一次交流的机会;赏析品读文章时,给学生充分地去读、感受文本的时间;练习时,当场展示学生答案,多一点精当的点评,少一些空洞的分析。课堂本身是充满弹性的,高效就在得当的弹性中体现。
我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快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效的体现,写作业快一点,代表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送快递快一点,代表可以有更多的运送量。但是在课堂上,快与效并不是绝对等价关系。身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牢记,我们追求的是更好的课堂效果,快或慢,只是达成课堂效果的一种手段,不能本末倒置。现在关于教学方式的口号很多,“合作、探究”、“追求课堂的细节”、“精细出效率”等等,无不在追求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成都是以关注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的,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最终追求的。如果高效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学”,只是更便于老师把控课堂,就没有人能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来,去思考我们究竟教了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