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越多,思路越清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语文组 李建伟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我已经上过三次了,其中有一次就是区公开课,感觉此次赛课备课应该不难,就拿起课本开始背诵这首词以及课下注释,背会之后开始在电脑里翻找以前的备课ppt和教案,希望省点事,毕竟高三本身的课还在那里压着。
这首词是公认的豪放好词,好讲,只需要在课堂上变着法的带着孩子读课文就行,而且声音越大越齐整越好。正好也是在高一阶段,学生只要有激情,课文不需要老师多讲应该就会深入人心。
备课中,发现之前有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或者有点明白,但是说不上来,可能也说不清楚,比如说,一开头就点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用“尽”字来奠定全词伤感基调呢,还是长江这里已经有了千古风流人物从而产生一种敬畏呢?还有“小乔初嫁了”,为什么要在豪放词中提到“小乔”,小乔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场,也不用她出场,她的历史作用应该很小,此时苏东波这个大文豪在豪放词里突然这么儿女情长,是艳羡吗?我想以苏东波的胸怀绝不至于此。“初嫁”这个词,为什么用“初”这个字,仅仅是教参里说用来衬托周瑜的年轻而有为吗?还有“强虏”这个注释里还有一说“樯橹”,古书里两说的情况应该是差不多的两个词,怎么这两个词风格上的差距这么大?一个是强大的敌人,一个是船,如果说在古人看来这两个词差不多都可以指代曹军,那么它们有没有区别呢?哪个词更妥当呢?
有了这些问题,突然就兴致勃勃起来,先在纸上写下这些问题,然后慢慢琢磨,借助于还原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深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我试图化身为苏东坡,站在汹涌澎湃的长江边上,跟他一样想象着眼前大军压境又狼狈溃逃的混乱场景中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样子,再去想象着他身后不远处的家里小乔也站在窗户边深情地望着这个男人的背影,举国上下的期望都在他一人身上,他能否挺过去呢?小乔其实也知道夫君的战略眼光和魄力足以抵挡得住曹军的进攻,但曹军毕竟是人数众多,谋臣更是济济,这一关该如何渡过?
思绪越走越远,这些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小乔在词中的出现应该不是苏东波的艳羡和不舍,而是为了衬托年轻的周瑜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形象的,另外她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也牵挂着这场战争并希望战争胜利,如果失败,小乔肯定会被深锁铜雀,完全不是“初嫁了”这个时候的风光。小乔还有一个身份,她的姐姐大乔是东吴统治者孙权的夫人,周瑜和孙权有了这层关系,那他年轻有为的形象一定有着政府的信任做支撑,这些都是苏东坡所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有了这一层的考虑,就更能理解此时的苏东坡内心该是如何的惆怅纠结了。心绪不佳,最后到了极点,应该就会出现对这个世界的逃避,对历史功绩的看透看破,对放浪山水的殷切,对永恒江月的羡慕等等这些情感,所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这是他这些极其复杂郁闷苦逼而又无可奈何心绪的反映。
而“强虏”还是“樯橹”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樯橹”是木制大船,火烧战船,符合周瑜的史实,这正是周瑜打败曹军的关键一招。而“强虏”翻译过来就是强大的敌人,在苏东坡眼里,曹军算是敌人吗?三国鼎立时,英雄辈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都是英雄,苏东坡眼里的他们应该没有太强的高下之分,更不会有尊卑之分甚至赞美这个而强烈的鄙视另一个的情况,“虏”这个词在三国时代应该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岳飞词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虏就是指匈奴,我想,“樯橹”这个词更符合苏东坡的原意。
这些琢磨的差不多了,我希望在授课的时候把这些思考的过程能巧妙的传递给学生,希望他们和我一道探究思索,来一场心灵直播和心灵穿透。
授课前,我希望尽快把这首词上下两阙的内容讲透,以豪放为抓手,着重分析上阕写景的豪放特征,重在雄伟之景的描写,采用声色形多角度描写的办法,利用精准的动词传达出来,接着分析下阕中周瑜的伟男子形象,这种“伟”和上阕的雄伟之景互为映衬,周瑜的指挥若定和风流潇洒,上课中分析到这里的时候学生都不由自主的感叹道“太帅了”,这种对人物的极度肯定和赞美也正是豪放词的特点,两相结合之下衬托得作者本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苦闷至极,然后带着学生一起探究我在备课中苦苦思索的两个问题,就是“小乔初嫁了”这么婉约的句子放在这里合适吗?苏轼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越多越好。第二问题是“强虏”的注释上还有一种说法“樯橹”,根据史实,你觉得哪个词更合适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下阕结合豪放的特点来分析词的内容,这个版块耗时过长,有些学生对词内容的理解速度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那两个探究问题还没有涉及到35分钟已经过去了,上课时一边分析一边又想着法子先把第一个探究题抛出来研究一下,看看学生的思维活不活,从结果上来看,答案基本上符合我的预期,还有一两位学生站起来思考不成熟,支支吾吾,让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有点着急。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留作课后思考,我在课堂上只是提供了一点点线索而已。
这节课反映的问题是:一、授课的深度最好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平衡好;二、诗词的授课方式“读”应该还是占据首要的地位,诗词不好好读,就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活动;三、读和探究其实并不矛盾,要做好时间的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