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教学反思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属于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1927—1937年即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备课、上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在教学设计上,首先我以上节课的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中共从失败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来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可以对上节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回顾,又能引出本课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其次,讲授新课:由于本科教学内容较多,要集中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在时间上显得比较紧凑。所以,在讲授的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三个方面的内容:1、南昌起义的意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遵义会议的意义。对其他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进行总结归纳。在讲到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时,我把长征精神与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相联系,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升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新课改要求依托教材而不死扣教材,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我根据教学需要设立新的教学线索并以此重新整合教材结构。本课涉及的地点有:南昌、井冈山、遵义、吴起镇等都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革命者的足迹,重温革命者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图片:南昌起义纪念塔;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并以国内新兴的“红色旅游”为话题导入本课这样就突破了教材子目的限制,重整了教材结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授课中我还注意多法并用,体现课改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本课我们大胆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自学互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相互讨论,我曾提出的问题有:南昌起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红军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而且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4、抓住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也是课堂中我比较在意的。本课涉及到的三个内容: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的长征,都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我抓住这一特色,尽力地突出历史的育人功能。如“红军的长征”,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推出一组图片:遵义会址、沪定桥铁索、莽莽雪山、红军会师……同时播放《十送红军》作为背景音乐。提问:你熟悉这些历史画面吗?你还能说出长征途中的其他重大事件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长征精神”?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并归纳。
但是,经过深刻的反思,综合起来讲本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够丰富,视频资料未能充分运用;2、语言表述不够简练、有些字词的表述还可以做得更加准确;3、课时内容太多,取舍下的功夫不够,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不是非常突出,个人的主导作用还有可供发掘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避免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新知、归纳总结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熟记知识,抓住关键字。4、本堂课在讲授完新课后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随堂练习不够,对教学进行有效的反馈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注意联系考点,设置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历史组:刘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