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因势利导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历史组 焦玉蓉 2016年 12月
此次上课的课题是必修一教材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无论是什么样的课题,首先要做好的事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一、解读教材,合理规划
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这些内容的铺陈讲述,全方位展现了中共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重点是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遵义会议。
认真阅读完教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多,事件杂,时间紧。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等,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理解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些事件对时局改变。一节课时间有限,又是面对高一的学生授课,学生基础薄弱,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零了解。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该如何展开教学、安排教学结构呢?
二、夯实基础,因势利导
1、立足课本,细致解读。
高一的教学,不适宜把知识点拔的太高,就好比一个人还没学会走,怎么能要求他跑呢?面对高中的孩子,曾经以为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件或人物,学生一定是手到擒来的,可往往都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所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课一共12个段落,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是需要详细阅读,并有所勾画的。于是,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十分注重对教材的解读,给出核心知识点的认知要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合理认知。
如南昌起义,给出学生需要自主解读的五个要素:背景、时间、领导人、结果、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段落1-2的基础上,完成对这个核心知识的掌握。虽然所有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但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剥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只要引导合理,设计清晰,学生有能力做到自主认知。
2、调动兴趣,活化课堂
课题《国共十年对峙》,讲述1927-1937十年之间国共的斗争。时间跨度是十年,需要认知和了解的事件有很多,难度较大。高一教学,兴趣先行,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怎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呢?
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需要结合每一课内容自身的特点。这一课事件众多,史料充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参观展厅的方式,分阶段展出历史资料与相关图片,引领学生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把书中枯燥的文字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除了使用图文资料之外,还选取了一段视频资料,化难为简地让学生了解到秋收起义为什么放弃长沙的既定计划,也了解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由来。这些都让学生很感兴趣。
3、知识整合,思维提升
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就好比一颗一颗的珠子,学生一点一点的学习,最后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知识点的整合和结构的完整构建。试图让学生点面结合,学生宏观把握、微观理解。
在走完全部“展厅”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构建完整的课本知识结构,并突出每一个子目的主题: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土地革命—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在明确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十年对峙,这些事件的背后,到底给中国的时局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最终点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三个转移,深化课堂所学。
面对高一的学生,只能做到点到即止,因为他们目前的学习,还达不到全局的观念,因此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夯实基础为主,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素材,应势利导,让学生浏览课本,明确相关知识要素,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三、反思不足,努力提升
虽然做了精心的设计与规划,但在授课的过程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感觉到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难处。
反思之一,时间问题。虽然在很多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开展更多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但是基于一节课的容量有限,笔者放弃了很多原有的设计,以控制时间的用量。但授课结束,还是在用时上不够精准,不够从容,以后还需要做到更加精炼。
反思之二,深度问题。知识点一旦铺的太开,就无法做到集中并且深入。如果针对一个问题展开的太过深入,又会极大地影响用时问题。这是在这次备课之中,一直困扰笔者的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平衡,争取更理想的达成。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诚意是第一位的,认真备课,诚心上课,反思不足,努力提升。感谢组内老师们的帮助和鞭策,学无止境,用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