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张雯雯“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责编 / 张娟娟 2016-12-12 点击 5186

2016年12月1日,本人在高一(3)班开设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公开课,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定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属于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此,教学中应注意:①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②课前搜集材料,预设研究课题;③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为此,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显著。下面谈谈我对本课的反思。先来谈谈可取之处。

    1、导入新课,我引入了一个故事: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途径太平洋时遇到强烈风暴,船上的2.9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全部坠入大海,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在海上漂流。这批玩具鸭平均每天漂流11千米,先后到达印尼、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在海洋上漂流15年后,这支“小鸭舰队”已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这些玩具鸭靠着什么动力从太平洋飘到了英国海岸?引入这个故事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2、本节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义,让学生先通过预习,然后教师画图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这样图文对照,效果显著。

    3、画简单的轮廓图,表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即画图表示各个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洋流的环流方向,大洋两岸,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环流方向,都一一用箭头去表示,并且边画边提问,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各个洋流的名称。

4、对于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由于书本上地图将大西洋分隔在两侧,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教学时,我用PPT投影出了完整的大西洋轮廓图,再将各条洋流补充到图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

5、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的洋流名称、环流方向、洋流的性质。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笔画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并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洋流名称。

6、在教学活动中多次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尽量关注到每一小组的讨论质量,及时有针对性地在各个小组间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交流合作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分享成果的乐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本人在教学设计中还准备了几个题目用作教学评价,但是因为时间原因,这部分内容没有来得急展示。

2、给学生画图,填图的时间少了,若是让学生画填图,那么学生记忆得会更深刻

3、课堂容量大,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每一次的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经验,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