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整个课堂要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填鸭式地教学,必须创设情境,积极引导,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全身心投入,从以往的被动转为主动,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尽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构是严谨的,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个课堂设计巧妙,别有新意。一开始导入选择了北海道的渔场收获图片,用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渔场引出洋流,也延伸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内容。紧跟着展示教学目标“理解不同类型的洋流及成因,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达成目标和能力要求。课堂小结多次采用绘制示意图总结归纳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情况,并通过示意图形象地记忆在脑海中。
2、教学过程采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师生互动贯穿整节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成因”围绕三个探究逐步展开:
探究一: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大西洋呢?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请画出示意图。
探究二:观察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怎样的?为什么?大西洋呢?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请画出示意图。
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呢?为什么?
将你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
探究三: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请画出示意图。
教师展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图片,首先请学生观看图片、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分布规律,接着教师一步一步绘图演示中低纬、中高纬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成因,然后请学生模仿参照也上黑板板图讲解,教师及时纠错点拨。通过师生不断互动,整个课堂上学生眼、手、脑并用,尤其是不断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架构起空间概念,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学会并会学,熟练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成因,同时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课堂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洋流的分布,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另外还借助多媒体补充了一些波浪、潮汐、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等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
这堂课总体还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教材和大课堂学本结合不够紧密。大课堂学本是我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料,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有“章”可循,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新课开始,可以通过大课堂学本知识点的填空,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洋流概念、类型和成因的把握;课堂学习中随时挑选相关题目检测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能力;新课结束后又可以布置大课堂学本上的适当作业留作反馈拓展,及时巩固消化重难点。
另外,课时安排略显紧张,课堂节奏稍慢,有些难点没能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练习不够,学生演练不到位,效果反馈不是很明显;教师设问不够精练,有的过于琐碎,需要再精心设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开放性等等。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