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徐雁“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6-12-13 点击 7057

说了一两句,还差一两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徐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经典教材,上法各异。我的这节课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抓关键词,把握思路。

学生在齐读词作的基础上能够很快抓住表明作者思路转换的关键词“遥想”、“故国神游”,从而把握词作的整体思路,即由写眼前实景到咏怀历史人物再到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这样的一种“写景—咏史—抒怀”的整体思路。在明确思路的同时,教师也点明本课的学习重点,即对三个大问题的回答:写何景?咏何史?抒何怀?

二、抓大带小,赏析诗句。

上阕的写景词句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写的哪里的景,旨在帮助学生区分“文赤壁”、“武赤壁”,是常识性问题。而第二问,请学生说说哪一句写得最好并说说理由,则是一个鉴赏类问题。对于这一问,学生的答案集中在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赏析上,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再次回顾赏析类题型的答题要领。

这一句是鉴赏上阕的关键,然而仅仅抓住这句重点就让上阕之美流失大半,因此,这里的鉴赏需要“抓大带小”,精讲重点句,略谈其他句。起句的时空交错、大气磅礴、历史沧桑感,和末句“江山如画”四字比喻精简有力的收束,其实很值得一品,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大文豪一气呵成,收放自如,写作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我觉得这些细节不能让学生轻易放过,因为学生读诗词往往能抓住关键词句,却缺少一种整体观照整体把握。而教师在教学中,在这“抓大带小”的品读之中,让学生养成对诗文的一种整体观照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抓主旨句,解读诗情。

在对周瑜和苏轼二人比较的基础上,带着学生解读作者最后直接抒怀的语句是本课的难点。于是,我领着学生一句一句解读主旨句,学生终于若有所悟。其实,学生在平时诗歌鉴赏的阅读中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知所云,而恰恰是字字句句的慢读细读,猜测推敲,才能把握其中精髓。在这品读之后,我最后帮学生提炼了九个字:“不沉溺”“看得透”“放得下”,希望学生在把握苏轼词作的主旨的同时,能够了解苏轼的词风,并对课堂做了一个小结,希望学生在面对困难、遭遇挫折时能够从苏轼的词作中获得滋养,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从容与自由。

总体而言,这节课上得还是简洁、清晰、流畅的。个人觉得,这节课中,最大的自我突破在于:在诗词的解读上,没有照搬照抄名家解读等现成资料,而是融入了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比如第一句“大江东去”的解读,我也查阅了不少资料,但资料上鲜有这句的解读,但是自己觉得很有必要跟学生说说这一句,于是,我就用自己的语言去鉴赏:这句诗写“江”是“大江”,写时间是“千古”,两个词一下把我们带进了时空交错的大场景之中,告诉我们所有的风流人物,无论曾经是多么高贵多么辉煌,最后都会被时间带走,,从而带给我们无尽的历史沧桑感。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更真实,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教师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锤炼了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作为赛课,我觉得自己这节课的“亮色”不足。这“亮色”困惑了我很久,太经典的课,好似无从突破无从添彩。后来,课后请教了评委王夫成老师,才恍然大悟。王老师点评说课堂上我的赏析部分“点评”流于肤浅,不够深不够透。比如“卷起千堆雪”这句,课上说到了“比喻”,但这比喻的好处没有琢磨到位,王老师说,这比喻写出了浪花的洁白,写出了巨浪拍打在礁石上激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泡沫,这甚至可以理解为生命遭遇困境磨难之后喷薄而出的爆发力,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一下被点醒,这样的深度解读不就是课堂最大的亮色吗?如果我的课堂,也能够放慢脚步,带领学生在文字丛中品味流连,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言词之美,语言之力量,那将是多么美好又多么幸福的事啊!看来,自己对语文课的追求还是低了一些,似乎止步于应试技巧,而忽略了语文更深层的更本质的内容。

所以,反思这节课,可以用十个字概括:“说了一两句,还差一两句。”说了一两句从前不敢说也不太会说的话,算是有了些进步;但还差一两句,让课堂语文味真正凸显的一两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有一天,我的语文课上,我可以和学生一起细细阅读,慢慢品味,真正的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