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从琳“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6-12-13 点击 7651

诵读,渐入佳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从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作的,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代表作。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诗词教学,也要重视朗读,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请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歌,走进苏轼。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问题: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请问,他是谁?学生立刻看出是苏轼,便也对苏轼这个“全才”有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因为逐句讲解会有些单调,所以设置前后衔接的小问题,自然将诗歌的上片梳理完成,同时也讲解了写景的方法。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这样一个在人格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欣赏他的词就是为了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最想传达给学生的。

但这堂课上下来却有着不小的败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朗读还是流于了形式,最后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点评。

另外因为是借班上课,只顾准备自己的活动,而对学生研究不足。在文本研读时,简单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但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能力,在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合作也只能是徒有其形。教师的任务在做了创设情境、提问激疑、提示思路、提供资料等工作后还没有完成,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方法,如何使用资料,如何进行比较,如何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发言的只是少数同学,他们的见解显然并非得益于小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进行了无效活动。课上完,我立即认识到,我太过想当然了。现在想来,这样做也许会好些。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一两分钟,然后同桌或前后桌简单交换意见,然后展开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换词比较、运用资料解决问题,适时点明换词比较和联系拓展的目的和意义,而准备的资料还应该更充分,何时出示、出示哪个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当然这样做难度很大,要让学生踊跃发言并形成全班讨论,不是件简单的事,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功底、敏锐的反应,还要能驾驭课堂、控制节奏和进程,这些我目前还不到火候。避难趋易,这可能也是我直接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的一个我未意识到的潜在的原因。

这堂课的教训应该大于成功经验,不过这样收获反而可能更大。也许,人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这堂课也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提醒自己多研究学生,将课前准备做得更扎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让课堂越来越生动。

 



Baidu
map